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当前,一些城市通过盘活老旧工业厂房、落后商业街区和低效楼宇建筑等闲置资源,招引聚集服务型制造、定制化制造企业,运用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先进技术,以轻量、灵活、智慧的制造模式响应消费升级新趋势,实现生产制造与消费服务一体融合,形成了城市“轻制造”的产业新形态。从实践看,城市轻制造向新消费主动“握手”,有效契合了大众消费向个性化、即时性、体验式和社交型发展的趋势,推动供需、产销在本地快速衔接、同步完成,有助于资源要素精准配置、产业发展多元融合、生活品质更好提升,是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
轻制造与新消费加速对接
近年来,在扩大内需、提振消费政策指引下,西安市等地积极优化新产品和新服务供给,推动一批老工业基地、老街区改造升级,促进轻制造与新消费加速对接融合。
一是盘活城市存量资源。坚持城市更新与工商业转型相结合,通过业态重构、场景创新,改造利用城市低效空间,优化城市综合功能。比如,西安电影制片厂作为西安市首个国家工业遗产项目,将影视元素、电影IP与消费场景完美结合,打造兼具历史感、艺术性、体验感的电影主题园区,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到来。
二是满足个性化高品质消费需求。当前,大众消费逐渐从单纯满足物质需求,转化为更加强调自我表达和身份认同的方式。人们既追求高性价比的日常用品,也愿意为高端化、品质化的产品买单。同时,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及3D打印等先进技术的深度应用,也为个性化定制和消费提供了技术支撑。比如,一些西安本土家具品牌构建柔性定制系统,实行一店一户一设计,利用先进三维设计软件实现个性设计与功能定制一体化。
三是拓展多业态体验式场景。当下,消费者对购物体验的要求已不仅仅局限于产品本身,而是更注重消费过程中的参与感、互动性。比如,西安立丰城不断创新业态布局,以“运动+”激活社交,以“娱乐+”撬动流量,构建覆盖全龄、全需的都市生活新生态。易俗社文化街区通过非遗手工体验研学项目,成功将传统文化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沉浸式消费场景。
四是激发情绪消费潜力。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和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情绪消费成为极具潜力的消费升级新方向。淘宝平台梳理出的“2024年度十大商品”中很多都与情绪价值需求相关。比如,西安市推出玉玺形状的交通卡,以西汉皇后之玺为原型缩小比例打造,让消费者在使用的同时获得独特情绪体验。
融合发展潜力尚待挖掘
虽然轻制造与新消费正在双向奔赴,推进城市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但在创新供给、盘活资源、开拓市场、改善预期等方面仍需进一步优化提升。
一是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供给亟需完善。从西安市调研情况来看,与其他技术密集型行业相比,本地手工业、纺织业、食品加工业把握市场趋势的敏锐度不够,新产品创新和供给能力欠佳。二是闲置厂房、商业综合体的盘活更新有待加强。西安拥有“电工城”等诸多老工业区,有不少面积较大的商业综合体和街区,但一些地方老旧厂区布局散乱、利用粗放,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不足、用途不合理,部分产业用地容积率低、投入产出水平不高,需统筹谋划、多方协同予以盘活。三是消费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尚未充分满足。当下,年轻人更注重时尚化、快节奏、社交型、情感性的消费体验,但当前市场精准营销策略仍显不足,在挖掘本地文化元素打造特色消费品类方面主动性创造性不够。四是消费信心提振和空间拓展仍有短板。目前,受居民收入、市场预期和消费观念转变等因素制约,提振消费信心尚需综合施策。同时,城市优质消费空间多集中在主城区核心地段,满足城市微度假、运动社交等新消费需求的活动场所开发不足,公园、体育场等公共空间的融合利用尚处于探索阶段。
突出特色探索实践路径
进一步推动城市轻制造与新消费同频共振,要突出城市文化底蕴、产业特色、资源禀赋,结合城市更新,盘活存量资源,发展城市轻制造,打造多元消费场景,更好满足群众舒适、便利、品质生活的需要。
一是聚焦供给侧“破局”,精准对接消费和服务新需求。加快发展服务型轻制造,依托柔性生产与小批量定制,精准响应市场对于深度体验与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在国潮手办等新消费领域打造品牌。抓住情绪消费风口,以更多巧思和匠心推出具有人文内核和情感内涵的产品和服务。探索推广城市中的“前店后厂”模式,构建设计、制造、平台、销售联动的快时尚供应链。升级高品质服务消费供给,适应人口和需求结构变化,运用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新技术新产品,鼓励教育、医疗、家政、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创新经营品类、延伸服务链条,优化“一老一小”服务供给,擦亮城市文商旅体融合特色名片。推动新兴产业创新供给,前瞻布局脑机接口、合成生物、智能穿戴等以轻生产、低排放为特征的高端制造,加速推动自动驾驶、无人配送等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与应用推广,推动医疗美容、绿色食品等健康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催生一批高成长性消费赛道。
二是锚定空间“重组”,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强化城市空间弹性管理,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和做法,探索“一栋楼即一条链”“上下楼即上下游”新产业形态,通过“微更新、强功能、深融合”方式盘活利用闲置低效厂区、厂房和设施,将轻制造植入大小不一、功能多元、各具特色的专业楼宇、闲置建筑,对现有商业街区动线设计、产品定位、经营模式系统更新。深挖公共空间潜力,推广“公园+商业”“公共广场+商业”等模式,推动城市公共空间开放共享,打造“空间柔性、功能多元、体验独特”的花园式街区、城市艺术空间等一刻钟消费生活圈,满足更多消费需求。完善城市工商业布局,精准匹配城市资源条件,深化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丰富全域全貌场景供给,打造更多特色消费地标。
三是着眼场景“再造”,构建多维生活引力场。在这一过程中,可挖掘城市工业、旅游文化内涵,探索推广“产业IP+文旅”等新模式,支持开发具有历史人文特色的消费体验新场景,打造非遗工坊、创客空间等“当代艺术+消费”新场景。聚焦体育消费新需求,打造精彩赛事、时尚运动等健康消费新场景,培育提升徒步、骑行、露营等近山消费新场景,有序发展低空消费新场景和亲水活动新场景,鼓励发展“票根经济”“市集经济”等跨界消费新场景。营造沉浸式数字体验新场景,强化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鼓励发展AR试妆、虚拟导购等服务场景,支持商超、餐饮、商圈、博物馆等实体空间构建数字孪生场景,实现消费路径可视化和服务流程智能化。
四是强化供需“链接”,畅通经济高效循环。聚焦供给流通体系,推广数字化运营,实现制造空间精细化识别、动态化匹配和实时化调度,建立一体化联动机制,打造“线上引导+线下转化”消费闭环,缩短供需响应周期。聚焦政策协同,将轻制造和新消费发展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绘制“产业+人口分布热力图”精准招商,统筹要素配置直达新消费垂直细分领域,推动财税、金融、产业、投资等政策和消费政策的协同。聚焦提振消费信心,针对消费潜力增长点加大补贴力度,以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推进新型消费业态规范发展,推广区块链溯源、数字身份认证等技术应用,营造安全舒适的软硬件环境。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王 飞 冯 开 肇启熙 高 健 作者单位:中共陕西省委财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