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位于北京市平谷区的甘薯育苗博士农场,成片的甘薯叶在风中轻摇,脚下的沙质土壤松软肥沃,埋藏着一季丰收的希望。农场负责人赵波俯身用铁锹扒开泥土,拾起几块刚挖出的红薯——饱满、红亮、结实。
“在困难时期,甘薯是解决温饱的‘救命粮’。如今,它成为‘致富粮’‘健康粮’。”赵波说。作为北京农学院副教授,赵波承担着平谷甘薯产业的育苗技术指导任务。近年来,他带领团队在脱毒种苗技术上不断攻关,培育出一批成活率更高、抗逆性更强、产量更高的甘薯种苗。2024年,农场成功生产脱毒试管苗11.2万株,生产脱毒原种薯11万斤,标志着该农场从商品苗生产向上游种源研发战略延伸。“这些脱毒苗不仅供应平谷本地,还销往河北、新疆等地。”赵波说,把科技成果扎根到土地里,就是把科研潜力转化为生产力。
位于平谷区东部的夏各庄镇贤王庄村,红薯种植已有300多年历史。西瓜红、烟薯25号等“当家”品种成了村民的致富密码。贤王庄村党支部副书记付兴说,过去产品附加值不高,农田也出现较为严重的板结和连作障碍,对红薯品质造成了很大影响。如今,村里建立起从品种、育苗到深加工的产业链,实现了科技创新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粮食增产,种业是关键。甘薯只是平谷粮食安全版图上的一个缩影。在王辛庄镇大辛寨村的230亩大豆示范田里,另一场“科技攻坚”正在展开。这里种植的高油高产大豆新品种“中黄203”正在接受实收测产。按照13%的标准水含量计算,亩产达到545斤,创下了平谷区大豆种植的新纪录。
粮食安全不仅在“种子”里,也在“土地”上。近年来,平谷区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为战略主线,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21年至2024年,全区共建设高标准农田4.79万亩,其中已建成2.12万亩,在建2.67万亩。同时,平谷区组织17个涉农乡镇开展高标准农田调查评估,已储备适宜建设面积1.92万亩。
以“农业中关村”为牵引,平谷正打造发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落地的集聚区。平谷区委副书记、区长狄涛介绍,平谷区集聚农业科技创新企业及市场化科研机构,搭建农业科技创新企业孵化空间和中试基地,形成农业科技集成的转化平台;各村找到农业细分领域的发力点,培育主打产品,建设覆盖全域的农业科技应用场景。
如今,平谷区紧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依托创新链发展产业链,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港为创新源头和核心动能,打造激发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实践地。当前,平谷区与全球9所高校和科研院所达成深度合作,与300余家创新主体成为生态伙伴;落地两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10个头部企业研发中心;100余个博士农场吸引了10余位院士和400余位博士来创业。
“从源头保障粮食安全,要强化科技创新。为此要培育抗旱、抗涝、抗虫、抗病等新品种。还要加快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装备。”平谷区农业农村局局长路卫红介绍。数据显示,从2021年至2024年,平谷区粮食收获面积和总产量实现“四连增”。4年来,平谷区粮食收获面积由8.87万亩扩大至13.85万亩,产量从4.25万吨提升至5.71万吨,超额完成各年度生产任务。
未来,平谷区将继续集聚科技创新要素,深入践行大农业观和大食物观,持续增强粮食供给保障能力。路卫红表示,一方面,平谷区将全力打造种业创新高地,围绕解决种业“卡脖子”问题,开展种业科技创新联合攻关,开展一批种植作物新品种培育;另一方面,平谷区将持续提高耕地建设水平,保障粮食播种面积,实施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引导种植主体调结构、优布局、增效益,扩大特色经济作物种植规模,一体化推进育苗、生产、加工等全产业链发展,促进粮食稳产丰产。(经济日报记者 韩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