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靠前服务保障供暖入户

2025-11-03 06:35 来源:经济日报

近期,北方地区持续降温,不少城市已做足准备甚至提前开启了供暖季。保障群众温暖过冬,是各地区的头等大事。今年各地供暖形势如何?为保障顺利供暖,各地出了什么实招?记者在三个城市进行了探访。

山东青岛:确保燃料充足供应

随着气温逐渐走低,2025年度至2026年度供热季即将开启。为切实保障居民温暖过冬,青岛市城市管理局和各供热单位有序推进供热前各项准备工作,围绕管网检修、设备维护、应急保障等关键任务精准发力,为如期稳定供热奠定坚实基础。

“我们已累计完成管网改造156公里,较去年增长75%,有效消除了一批管网风险隐患;同时,完成供热设施维修养护4.2万项,惠及居民4.4万余户,为今冬供热安全、稳定、高效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青岛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长李煜华说。

走进位于青岛市市北区浮山后片区的金泽供热站,4台燃气锅炉代替了过去的5台燃煤锅炉。“我们的‘煤改气’工程2023年完成,热源供应能力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了40%。”青岛能源热电集团第二热力公司总经理王忠说。

“青岛能源集团现有供热用户135万户,其中居民用户133万户,供热范围覆盖七区三市,供热面积1.52亿平方米。”青岛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刘高军告诉记者,在能源储备与应急保障方面,集团已落实天然气8.4亿立方米、煤炭37万吨、生物质1.3万吨,确保燃料供应充足;同时,完善应急抢修方案,组建了93支专业应急抢修队伍,备足抢修物资,开展43场应急演练,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作为青岛市崂山区供热面积最大的企业,崂山湾能源公司早谋划、早行动,系统推进设备检修、管网试压与燃煤储备等工作,以扎实举措夯实供暖基础。

在崂山湾能源储煤车间,一辆辆大型运输车正加紧作业,面对即将到来的供暖需求,公司通过在夏季提前启动储煤工作,目前已落实储煤9.34万吨,采暖季前储备量将达10.84万吨,占全采暖季用煤量的44.2%,可满足三大热源企业60天以上用煤需求,为持续稳定供热筑牢“能量基石”。“我们对天然气也做了充分的准备,今冬计划用天然气2500万立方米。在低碳、环保、节能的情况下满足居民今冬供暖要求。”青岛崂山湾能源有限公司项目管理部副部长王言兴说。(经济日报记者 刘 成)

甘肃兰州:排查供热设备隐患

在位于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的甘肃建投城市运营服务集团有限公司第三分公司建工大院供热站,司炉工张爱平正在检修供暖设备。自10月15日上水打压以来,他和同事们24小时值守,维修解决住户的“温暖”问题。“目前,物料已准备齐全,司炉工、水质化验员、维修人员已全部到位。”甘肃建投城市运营服务集团有限公司第三分公司副经理郭盛强介绍,上个供暖期结束后,供热站对锅炉及换热机组等供热设施进行了维护保养,并排除了供热管道潜在的风险与问题。

“我们已完成85个天然气集中供热站点、166个热电联产换热站点及654千米供热管网的检查维护工作,确保供热效率和安全水平,全面做好今冬供热的准备工作。”七里河区住建局工作人员陈永红介绍,从7月份开始督促推进辖区各供热单位做好供热设施设备的夏季检维修和“冬病夏治”工作,排查设施设备隐患问题,对隐患进行甄别分类,全面开展检查维修。

11月1日,兰州正式开始供暖,各项供热保障工作已准备就绪。“截至目前,兰州市535座供热站点、786个换热站已全部完成锅炉检修、阀门更换等检修工作,检查维护管网1941千米,已完成打压注水供热站点462个。昆仑燃气公司与上游签订天然气保障合同,三大电厂电煤储备满足20天以上保障量,满足今冬供热能源需求。”兰州市供热服务中心供热服务科科长王树超说,上个供暖期结束后,兰州市住建局根据群众投诉、在线监测、服务指导等渠道反映的情况,梳理出21项供热突出问题,建立台账,作为今年供热“冬病夏治”重点,目前已全部整改完毕。

此外,兰州市建立安全生产与应急机制,检查供热单位的智能监控平台、24小时值班制度以及针对管网泄漏等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与演练情况。今年,兰州市还修订了《兰州市供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兰州热力集团紧密围绕供热运行特点及季节性安全风险,开展包括管网泄漏、锅炉故障、有限空间作业事故、消防火灾等在内的各类应急演练10余次。(经济日报记者 赵 梅)

山西太原:精准对接气温变化

10月19日清晨,家住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平阳路平阳景苑小区的高辉搓着双手走进客厅,忽然感受到暖气片传来的微热,“往年这时候还得裹棉袄,今年暖气提前就热了”。近段时间,小区网格员陈志伟带着热力公司工作人员逐户排查,一边帮住户排管道积气,一边又要查看新的报修提示。

随着冷空气频繁造访,供暖成为太原市民最关心的事。太原市法定供热时间为每年11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但今年冷得早,根据气象预报和市民需求统筹安排,太原市决定提前12天全面启动供暖,提前供暖的背后,是城市供热保障体系的周密部署与高效运转。

在太原市集中供热调度中心,巨幅电子屏幕上跳动着全市163座热力站的实时数据,温度、压力、流量等指标一目了然。“我们9月底就完成了供热系统注水,10月中旬通过冷态测试,为提前供暖筑牢基础。”太原热力集团总调度室副主任姬克丹介绍,通过建立气象、环保部门联动机制和日调度晨会制度,调度人员24小时监控调节,让供热精准对接气温变化。

暖流传递的“最后一公里”同样扎实。尖草坪供热分公司怡馨苑热力站里,机器平稳运转,入水、回水温度稳步攀升。“现在各热力站都已进入升温状态,两三天内用户室温就能稳定达标。”太原热力尖草坪公司运管所所长李瑞峰说。

为应对各类突发情况,太原热力集团组建了“问题快处小组”和“党员暖心服务队”,布局多个维抢修基地,确保突发事故30分钟到场处置。(经济日报记者 梁 婧)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王炬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