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天津发布首张市级“生产力地图”,该地图对天津市现状产业布局与规划发展空间进行的全面梳理与整合,勾勒出各产业空间总体布局与区域特色。该地图还具有“智慧选址”功能,为存量资源与社会资本搭建高效、直接的沟通桥梁,将有效提升存量资源盘活质效,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企业精准投资与高效落地。
产业地图的首要价值在于破解信息壁垒。通过系统梳理产业项目、整合资源数据,它让区域“家底”一目了然,为政府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对企业而言,地图集成呈现土地、政策、配套等关键要素,让投资从“大海捞针”转变为“按图索骥”,极大提升了效率。更重要的是,它突破了“只见企业、不见产业”的局限,使延链补链强链更加精准,为培育先进产业集群打下坚实基础。
实践表明,产业地图正在超越传统空间示意图的范畴,演进为融合产业、政策、要素等多维信息的智能决策平台。然而,产业地图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数据更新机制不健全,而导致信息滞后、功能设计重展示轻应用、服务对象偏重招商部门而忽视产业链多元需求等问题。
推动产业地图真正“智”起来,需要在三个维度实现突破。
打通数据壁垒是基础。数据是产业地图的“血液”,单一部门的数据难以支撑全景化分析。必须建立以政府部门为主导及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参与的数据共享机制,推动投融资、知识产权、人才流动、市场需求等多元数据的汇聚融合,构建起能够实时反映产业动态的全景画像。唯有打破数据孤岛,才能让产业地图的分析更全面、判断更精准。
建立动态更新机制是关键。静态的数据地图无法匹配快速变化的产业环境。需运用大数据技术搭建自动采集、智能核验的数据更新体系,明确各部门的数据更新责任与标准。例如,土地资源数据由自然资源部门按月更新,企业注册数据由市场监管部门实时同步。通过这样的机制,产业地图从一幅静态的“工笔画”,转变为能够实时反映产业变化的动态影像,确保信息的时效性与准确性。
强化智慧应用能力是保障。技术的价值最终要通过应用落地体现。产业地图需引入人工智能技术,针对政府、企业、投资者等不同主体的差异化需求,开发场景化智能应用:为政府提供产业链健康度分析,辅助制定产业政策;为企业提供“智能选址+供应链匹配”服务,快速找到适配的生产基地与合作伙伴;为投资者提供“人才导航”,明确区域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如此,产业地图才能真正实现一图统揽、按图施策。
产业地图从“可视”到“可算”的演进,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理念变革。当前,各地正在积极探索智能化升级路径。比如,北京推行“三图合一”,实现产业链、政策、场景的深度融合;武汉构建企业数据平台,自动生成产业热力图;苏州吴江打造AI赋能的内循环平台,有效缩短配套半径。这些实践的成功,关键在于建立了政企协同的数据供应链,形成了可持续的运营模式,让产业地图能够长期服务于产业发展,使产业地图从好看走向好用。(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商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