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舌尖经济”新赛道

2025-10-27 08:5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近几年,从淄博的烧烤到延边的烤串,从天水的麻辣烫到顺德的双皮奶,从重庆的洞子火锅到乐山的跷脚牛肉,因一道特色美食而带火一座城的现象屡见不鲜。

民以食为天。餐饮业作为最能体现人间烟火气的行业,不仅承载着人们舌尖上的美好生活,更是提振消费、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

今年前三季度,全国餐饮收入40989亿元,同比增长3.3%。这样的成绩,不仅有赖于国家多项政策叠加的推动作用,也离不开广大餐饮业经营主体主动把握消费需求变化、积极拓展服务消费场景、不断丰富和提升消费体验的努力。

餐饮业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但同时也要看到,无论是消费者的饮食偏好,还是餐饮市场的结构与消费生态,都已发生了显著变化。广大餐饮企业只有充分认识新变化,进而求新求变,才能开发和拓展出更大市场空间。

把准需求变化新脉搏。当前,我国餐饮消费需求品质化、个性化、多样化趋势日益明显。如今,消费者早已脱离“吃饱”层面,更希望能够“吃得好、吃得值、吃得有感觉”。“好”是对食材、工艺等品质有要求,“值”是拒绝虚高溢价而更注重质价比,“有感觉”则表现为在意环境氛围、消费体验。作为餐饮企业,面对这种消费需求的升级,也需改变过去普适性的经营思维,多从菜品的特色化、体验的新鲜感上动脑筋、出新意。

用好科技赋能新动力。不久前,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将“人工智能+”消费提质作为一项重点行动。对于餐饮业来说,这既是新课题,也是新机遇。比如,餐饮企业可借助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数智化管理,提升运营效率;同时发展预订平台、中央厨房、智慧终端、餐饮机器人等配套体系,全面提升行业的智慧化服务水平。可以说,科技赋能之下,消费者从品质、体验、服务等各方面,都能拥有更多获得感和情绪价值。

走出跨界融合新路径。这是一个互联互通的时代,体现在消费领域,最突出的就是不同业态间的连接与融合。同样,餐饮业也要有这种跨界思维,与传统互融,与文旅相合。比如,成都宽窄巷子将川剧变脸表演与火锅结合;南京大牌档开发出“秦淮小吃非遗套餐”,还穿插有评弹表演;长沙文和友复刻80年代老长沙街景,将大排档升级为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还衍生出“文和友博物馆”“社区照相馆”等文旅IP。

餐饮企业向“新”而行,就是把握消费趋势和市场环境变化,在菜品、业态和场景上不断推陈出新。当然,前提要从“心”出发,以客户为中心,倾听诉求、优化体验、增强黏性。餐饮企业只要肯用心,精创新,这门舌尖上的生意就一定会越做越火。(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毛同辉)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