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深圳的一位小哥火了。两年来,他带着一把卷尺穿梭在深圳的大街小巷,专门给公共设施“找茬”。令人称赞的是,“卷尺哥”指哪儿,相关部门就改哪儿。有网友甚至戏称他为“多管局局长”。
只有打心底热爱城市的人,才愿意费时费力在街头巷尾“抠细节”。“卷尺哥”找起茬来是认真的,从松动的地砖到挡路的绿植,从没盖好的井盖到随时可能倾倒的“危墙”,一件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在他眼里都是城市安全的大事。这种与细节较真的精神,打破了公共事务“与我无关”的冷漠认知,也充分证明,普通人同样能为城市变好出份力。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一把尺子也丈量出城市治理的效率和温度。面对“卷尺哥”指出的问题,没有推诿扯皮,没有敷衍塞责,有的是少说多做的务实,深圳的“秒整改”,体现了城市治理理念的进阶。市民“找茬”,发现了城市建设中容易被忽视的细节、痛点。职能部门“听劝”,件件有回应、事事有着落,不仅增强了人们的幸福感、归属感,更攒下了满满的信任。以后城市治理遇到问题,就会有更多的人愿意站出来“管闲事”,促进治理进入正向循环。
好的城市治理从来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政府与市民的“合唱”。市民的参与热情需要政府的效能来点燃,政府的治理创新同样需要市民的智慧来滋养。市民与政府“双向奔赴”,将激发出强大的共建合力。话说回来,城市那么多、那么大,仅靠一个“卷尺哥”可不够。期待更多热心市民主动“找茬”,也盼望更多城市积极跟进,真心“听劝”,切实把老百姓的小事当成大事办。(中国经济网 武晓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