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5日,丹江口大坝正在泄洪。(中国经济网 武晓娟/摄)

10月13日,船舶正有序通过三峡船闸。(中国经济网 武晓娟/摄)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自古以来,长江就有舟楫之便、灌溉之利,但同时,水患频发,亦给两岸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从三峡大坝横卧长江到南水北调穿山越岭,从防汛抗洪的磐石之志到生态治理的涓滴之功,盛世治水的步伐铿锵有力,为国之发展、民之幸福筑牢根基。
近日,“好评中国·山河青年志”网络主题活动举办。活动采访团深入湖北宜昌、武汉、丹江口等地,调研走访长江保护治理工作,感受书写在江河大地上的高质量发展答卷。
三峡工程造福人类。从1918年孙中山先生提出开发三峡水力资源设想,到2006年三峡大坝全线建成,再到2020年整体竣工验收,世纪梦想终成现实。三峡工程的防洪能力有多强?它使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由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自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运用以来,三峡工程累计拦洪运用70余次,拦洪总量超2200亿立方米。
不只是三峡“一个人在战斗”。目前,长江流域基本建成以堤防为基础,三峡工程为骨干,其他干支流水库、蓄滞洪区、骨干河道相配合的防洪工程体系。长江流域联合调度水工程总数从2021年的107座增至2025年的132座,成功应对历次水旱灾害。
治水兴水,科技是关键支撑。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事件多发频发重发,暴雨洪涝干旱等灾害的突发性、反常性越来越明显。变幻莫测的水沙条件,如同一道复杂的考题,要精准解题离不开强大的“智慧大脑”。无人机巡河实时传回流域动态,堤坝、闸站、水库中数千个传感器不间断运转,数字孪生系统精准推演洪峰演进……一系列新技术的应用,为防洪调度、供水保障等提供科学依据。目前,在全国七大流域,以及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的重点工程,都已开展起数字孪生水网的先行先试建设,让更多的守护出现在灾害发生之前,提高预警和防治能力。
水利建设起笔在治水,落笔在发展。如今,三峡工程已全面发挥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生态保护等综合效益,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航运为例,截至今年9月底,三峡船闸累计运行21.7万闸次,通过船舶108.5万艘次,过闸货运量超22亿吨。这也是我国筑牢兴水利民水利“长城”的生动缩影。
如今,中国治水已从单一地除水害兴水利,解决洪涝、干旱、供水等老问题,拓展到水资源保护、水系景观建设、水系生态修复等新维度。治水理念的历史性转变,也让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具质感。可以看到,“十四五”以来,新开工重大水利工程172项,重点河湖生态流量达标率达98.6%,全国大江大河洪水预见期从3天延长到10天,我国水利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治水为民,治水惠民。不断完善升级的水利基础设施,在数字技术和科技赋能的助力下,必将守护起江河安澜,造福亿万百姓。(中国经济网 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