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从老房子到好房子,托起“稳稳的幸福”

2025-10-17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十四五”期间,全国累计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4万多个,惠及4000多万户、1.1亿人;加装电梯12.9万部,增设停车位340多万个、养老托育等社区服务设施6.4万个;更新改造供水、燃气、供热等地下管网84万公里;打造“口袋公园”1.8万多个、城市绿道2.5万公里。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既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又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截至2024年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9.4亿人生活在城镇。当下,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扎实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不仅显著改善人居环境,还能有效带动产业投资。随着“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持续推进,不仅可以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更便捷完善的生活服务,而且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催生出新的消费业态。

冬天一降温,水管就冻住罢工;夏天一开空调,电闸就跳个不停;楼上一走动,楼下就乱哄哄……城镇老旧小区的遗留问题多,更新难度高,资金需求大。千头万绪,从哪里入手?这件事叫“楼道革命”,就是“哪不行改哪、缺什么补什么”。改造工作,除了改善小区基础设施,还包括修缮居民楼的公共空间,同步实施建筑节能改造3.7亿平方米,解决了困扰居民的房屋漏雨、外墙保温等烦心事。特别是加装电梯工作,让不少老年人告别了“爬楼难”。

“硬环境”和“软服务”也在同步进行改造提升。拿“口袋公园”来说,利用城市中零散的废弃、闲置地块打造可供市民娱乐、锻炼的“休闲场”;在毗邻学校周边的地方为接送学生的家长们建起能够遮风挡雨、安心等待的“休息场”;配备秋千、滑梯等游乐设施,筑起可供孩子们尽情玩耍的“欢乐场”……在许多城市,“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已经成为一种生活常态。

进一步看,老旧小区改造更是在基层推进的一项社会治理工程。过去,一些地方在老旧小区改造中,面对差异化的居民需求显得“粗枝大叶”。这就容易导致有时候好事没办好,居民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也没有被激发出来。近年来,各地都在因“区”制宜进行探索。比如,有的社区采取“政府补一点、业主交一点、运营赚一点”的办法,搭建国有物业平台服务体系。又如,有的社区利用“互联网+共建共治共享”等线上线下手段,开展小区党组织引领的多种形式基层协商,主动了解居民诉求,促进居民形成共识。

一个小区有一个小区的“脾气”,把老旧小区改造改到居民心坎儿上,仍需久久为功。改造前问需于民,改造过程请居民监督,改造后问效于民,理应成为今后工作中继续坚持的原则。时代在发展,人们的需求也在不断改变。完善适老化设施,更新电梯设备,增加共享充电桩,方便快捷办事,住上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改造清单上的每个项目,都事关百姓切身利益,每座小区居住品质的升级,都是居民“摸得着”的幸福。

“我要稳稳的幸福,能用双手去碰触。”民生福祉在一点一滴的改善中增进,改造好的城镇老旧小区也将会成为居民美好生活的新起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