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合作经济优势助力乡村振兴

2025-10-13 06:18 来源:经济日报

2025年是联合国继2012年后宣布的第二个国际合作社年,主题为“合作社共建更美好的世界”。合作经济组织是为了克服个体局限性,通过联合所有、民主控制和共享收益的方式,创办的以服务成员为宗旨的互助性经济组织,是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我国合作经济组织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持续增强,服务网络更加完善,服务效能显著提升,已经成为激发乡村内生动力的“加速器”。它通过组织农户联合生产,有效破解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推动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转型;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推广优良品种、开展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农民的科技素养和生产能力;通过农资统购、农机共享、市场对接等社会化服务,切实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可以说,合作经济组织以市场化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持续动力。

从国际经验来看,全球合作社的绿色发展理念与标准化实践为我国提供了有益借鉴。如许多国家的合作社通过推行绿色生产方式,获得绿色认证,实现了农业增产增收,更推动了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这些国际先进经验值得借鉴。

面向未来,应进一步发挥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作用,以合作经济组织为核心枢纽,推动农业生产与生态建设深度融合,优化要素配置,促进农业发展由“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转变,不断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基础。

固“根系”,夯实组织基础。为推动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应立足本地资源与农户需求,科学规划发展路径。要完善内部治理与规章制度,提升运营专业化水平。优化农技、市场等社会化服务,建设信息共享平台,促进政策与市场信息高效流通。同时,建立风险预警与应急机制,增强抗风险能力,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壮“头雁”,携同群雁齐飞。打造一支“头雁”引领、“群雁”协同的人才队伍,对合作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应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通过专业培训提升管理者的战略视野与规划能力,培育优秀“领头雁”。同时注重成员专业技能与合作意识培养,构建人才梯队,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全员活力,为组织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领“航路”,探索合作模式。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可探索股份合作、资源联合、租赁经营、托管服务等多元模式。鼓励农户因地制宜参与产业链各环节,善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拓展市场、创新服务。同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行“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方式,合理分享增值收益,切实保障小农户权益。

丰“羽翼”,加大外部扶持。对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应精准长效。有关部门要针对需求,精准对接技术、市场和品牌资源,优化政策和资金支持。创新农村金融,丰富信贷工具,完善担保体系,保障生产资金。建立评估监督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构建多元支持体系。结合“国际合作社年”契机,加强国际交流互鉴,增强组织竞争力和发展韧性。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秦立建 孙 勤 作者系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王炬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