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2025-10-13 05:55 来源:经济日报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时语重心长地嘱咐,道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力推进一项项民生领域改革举措的初心与使命。

“十四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科学决策,通过一系列扎实举措,在就业、医疗、养老、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社会救助等多个领域,接续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突出就业优先导向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十四五”期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

清晨6点,广西柳州柳石路的小巷口热气腾腾,螺蛳粉店老板唐汉鹏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两年前,他进过厂、做过搬运、当过司机,如今开了店,月营收近3万元。“多亏了政府组织的免费培训,让我从打工仔变成了小老板。”唐汉鹏的人生转轨并非个例,“十四五”期间,我国部署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累计超4200万人次的企业职工、超3100万人次的农民工接受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助推劳动者技能就业、技能成才。

在努力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技能人才大军的同时,我国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坚持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就业,稳定脱贫人口务工规模和务工收入,加强对大龄、残疾、较长时间失业等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做好退役军人、妇女等群体就业工作。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介绍,“十四五”以来,截至今年8月底,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到5921万人,超额完成5500万人的目标任务。城镇调查失业率前4年均值为5.3%,低于5.5%的预期控制目标。

有了充分就业,才能有稳定收入。数据显示,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16510元增加到2024年的41314元,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收入来源结构优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

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

2020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促进养老托育服务健康发展的意见》。会议强调,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对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十四五”期间,党和国家注重从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发力点和突破口,强化“一老一小”等重点民生保障服务,持续破解民生难题,补齐民生短板。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近年来,我国建立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机制。2024年底,我国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今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意见》,在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盼、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投资于人的具体实践。”财政部副部长郭婷婷表示。

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5.33万所,其中普惠性幼儿园22.10万所,占全国幼儿园的87.26%。全国共有学前教育在园幼儿3583.99万人,其中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3283.19万人,占全国在园幼儿的91.61%。

“要提升教育的可及性,系统优化教育公共服务的内核。”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说。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5.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2%,基础教育普及水平总体达到世界中上行列。

“十四五”期间,老龄工作和养老服务发展迈出新步伐。民政部部长陆治原介绍,新的老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深入实施,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加速构建,新时代“银龄行动”扎实开展,银发经济发展壮大,老年人优待和权益维护更加有力。其中,高龄津贴、经济困难老年人服务补贴、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等各类津补贴惠及4945万老年人,进一步增进了老年人福祉。

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我国始终将保障人民健康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着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增进人民健康福祉。

被誉为“医药界诺贝尔奖”的盖伦奖日前公布了2025年度候选名单。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创放疗新品类“TaiChiPro(X/γ射线一体化放射治疗系统)”成功入围“最佳医疗技术”奖项。这是我国医疗器械创新产品首次入围,标志着我国自主创新医疗技术在全球高端医疗装备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十四五”以来,我国高端医疗装备产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统计显示,“十四五”期间,我国医疗装备产业年复合增长率约10.7%,2024年市场规模达1.35万亿元,稳居全球第二大市场。截至2024年底,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突破3.3万家。

“医疗装备发展的最终目的是造福百姓,让更多人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郭燕红介绍,我国自主研发光子计数CT,比传统CT空间分辨率提高2倍至3倍;国产骨科手术机器人、腔镜软组织手术机器人大大提高了手术精准度;体外膜肺氧合机、人工心脏等产品均实现自主化研发并投入临床应用,让更多患者“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国产高端医疗装备。

“十四五”期间,国家连续出台多项政策,从研发、产业、应用三端发力,推动医疗装备高质量发展。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实施“诊疗装备与生物医用材料”重点专项;卫生健康和医保部门为创新药械设立绿色通道,推动脑机接口、机器人等新技术合理定价、加速普及。与此同时,医疗卫生强基工程、设备更新改造等项目持续推进,基层医疗设备条件显著改善,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快落地。

发展向前,民生向暖。5年来,一组组宏观数据,一个个细微变化,承载了14亿多人民的心声与期待,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经济日报记者 敖 蓉 吴佳佳 孙庆坤)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王炬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