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要去柳州嗍一次螺蛳粉吧!”
提起广西柳州,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就是这碗热气腾腾的粉。骨汤醇厚、腐竹酥脆、辣油鲜亮,趁热嗍上一口,食客便心满意足;零星几块酸笋和豆角入口,霎时酸辣交织、鲜甜四溢。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柳州街头上演。
集市、嗍粉、风雨桥,成为柳州“打卡三件套”;柳州工业博物馆内,再现工业发展的历史记忆;螺蛳粉产业园里,又一批顾客带走了“定制版螺蛳粉”……柳州的多面,既蕴于山川风味,也藏于发展新事。
骄阳洒金,一曲柳江穿城而过,波光粼粼下静默流淌的,是柳州人的勤劳务实,它与深厚的工业积淀、不懈的探索创新精神一道,熔铸成这座城市的独特气质。
老城风味
清晨6点,薄雾未散,青云菜场的商贩已经开始叫卖。一早摘下的空心菜、生菜还沾着泥土,筐中的螺蛳还带着河水的清冽,一旁处理完的猪骨猪蹄码得整齐……进货结束,赵春霞开启一天的忙碌。
油热下料爆炒,姜蒜的辛香、紫苏的清冽、螺蛳的鲜甜……各种香味直往上蹿,又逐渐在骨汤沸腾中变得复合,就这一勺热腾腾的骨汤,唤醒了食客的脾胃,也点亮了清晨的时光。嗍粉的精髓,就在于米粉与汤汁一同入口。
“老板,二两粉加辣加猪脚!”“怎么样,是不是一点都不臭?”“炸蛋和猪脚可是提味神器!”赵春霞经营的小店叫六品坊,是柳州市龙城社区的两间小铺,虽不起眼,也有时常光顾的老街坊和不远万里寻味的新食客。
美食纪录片的播出加上社交媒体的热度,让全国食客对酸笋和螺蛳粉兴趣高涨。2019年,柳州街头短时间内出现了大批螺蛳粉店铺,甚至为抢夺市场搞起了低价竞争。
“你卖5元一碗,他就敢卖4.5元,新店不断开张,那时候连米粉、酸笋这些配料都跟着涨了1元。”赵春霞惊叹于每天更新的低价。店里客流减少,也有亲戚悄悄劝她便宜点。“4.5元一碗不赚钱,如果不是用便宜原料冷冻货,肯定坚持不下来。”赵春霞心里“打鼓”,但绝不肯跟着“卷”。
“品质永远都是第一位的,这是柳州人各行各业的追求。”赵春霞有这个自信。36年前的六品坊,只是婶婶覃世英支起的路边摊,1个煤炉、3条板凳,便是全部家当。一碗接着一碗卖,攒出两家店,养活了三代人。
果然,慢慢地六品坊又坐满了街坊邻里的老主顾。
“现在网络发达,我们也算半个‘网红店’哩!”没等赵春霞把食材全摆出来,不少游客已经拖着行李箱上门。店里的顾客如今来自天南海北,有个山东威海的小姑娘,连续3年放假都来这里解馋。店里隔三岔五出现新面孔,赵春霞生意做得越发起劲,还主动和笔者讲起卤味的技巧。
“食材、香料各家大致相同,但火候、配比几十年的经验都在手上,不怕你学了去。”猪脚洗净,用火燎去残毛,入热油炸,直到猪皮表皮干硬起泡,趁热浸入香料水,再用香叶、八角、桂皮熬制的老汤卤上一天,才能层次丰富、肥糯吸汁。
六品坊的秘方从不避人,不仅因为配方得靠经验累积,也因为柳州的粉店各有各的绝技。或辣椒勾人,或虾汤增鲜,或坚持手工制作米粉,如今剩下的老店,“秘方”都是同一个:不卷价格、品质留客。
晚上10点,酸笋特有的气味仍随热浪蒸腾,氤氲在城市夜空。赵春霞送走的最后一批客人,预订了几份汤底,要赶在明早动车发车前来取。
“近几年,不少店尝试把汤底和配料抽成真空,周边城市快递一天就能到,煮开下米粉还是这个老味道。”赵春霞也开始琢磨冷链包装,想让这份酸辣鲜香走得更远,在标准化生产的袋装螺蛳粉之外,多一份街头巷尾的滋味。
经年积淀
初次嗍螺蛳粉的人,免不了被酸笋的特殊气味“攻击”,但再品,会在那存在感极强的发酵味中寻到一丝撩人的温柔。多尝几次,才明白那味道不可或缺。
螺蛳粉产业催生了酸笋“闻臭师”这样一个新职业,嗅觉灵敏是前提条件,但也少不得“闻臭”的经验。“哪种酸笋‘臭’得地道、让人垂涎,哪种酸笋‘臭’得劣质、难上餐桌,得先通过酸笋质检员这关。”广西美吉食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李任说。
“酸笋究竟在什么状态下才是气味刚刚好,并没有精确的标准,完全由‘闻臭师’掌握,而且这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李任说,对酸笋气味的拿捏,好比厨师掌控火候。腌制时间不够,味儿淡,会让人觉得不够劲;腌制时间过了,味太浓,又会让人觉得气味太呛,难以适应。
螺蛳粉闻着臭、吃着香,酸笋是“灵魂”。为了将这滋味不打折扣地保存,2015年,广西螺霸王食品有限公司开启了标准化生产的探索。
因为缺少设备和经验,之前各企业试水预包装螺蛳粉,走的是仿制方便面生产的路子,九成以上的流程靠手工,产能低、保质期短、袋装重量标准不一,而且配料只有花生和葱花,味道也不还原。
混凝土的搅拌罐、茶叶的称重机……董事长姚汉霖跑遍全国,看到能用的设备就搬回厂里试验,但不是卡料就是产能不够。最终在梅菜笋丝包装机的基础上改造出第一代酸笋酸豆角包装机,加上引进的分装、杀菌和半自动熬汤等设备,产能由每分钟5包升级到每分钟60包,保质期也从15天延长到180天。
“标准化生产,不仅能保证品质稳定,还能提升产能,这是打开市场的第一步,要有创新的决心和勇气。”姚汉霖一心尝试新配件,和其他螺蛳粉厂一起琢磨技术改造。
如今,柳州市有螺蛳粉相关专利超540件,在柳南区河西工业区打造的柳州螺蛳粉产业园、柳州螺蛳粉生产集聚区和柳州螺蛳粉电商产业园,吸引了原材料供应、产品加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100多家上下游企业入驻。
一碗小米粉,经过齿轮和电机的带动,成为一条大产业。从设备改造入手、用工业理念生产,螺蛳粉的标准化生产,源自柳州深厚的工业文化积淀。
“敢想敢做的精神可贵,奠定了柳州工业发展的精神基础,也传承为柳州工业文化的一部分。”柳州工业博物馆副馆长庄严说,柳州工业博物馆内的3.4万件工业文物,向人们展示了这座工业重镇的发展脉络。
工旅融合
柳州的风味,不止螺蛳粉的醇厚;螺蛳粉的魅力,也不止停留在舌尖。
从前,人们为品一道风味探访柳州,如今,螺蛳粉好吃更“好玩”。如何展示柳州发展的更多面?如何将工业与文旅资源有机结合?柳州,正在摸索。
豆角清洗漂烫,腌制后切丁,经过密封包装、杀菌消毒、异物检测,又通过设备通道进入下一个环节,不少小朋友对着飞速运行的流水线看得起劲——2021年起,螺霸王洛维产业园的车间三楼,多了一排参观窗口。
“生产一袋螺蛳粉竟然需要这么多步骤!”参观的游客不禁感叹,亲眼见过各种生产步骤,嗍粉更放心了。
“我要多放几包脆脆的腐竹再封装!”“自己煮粉想加多少酸笋都可以!”“我的家乡竟然是螺蛳粉销售的‘榜一大哥’……”为了增加游客体验,园区增加了大数据展板、DIY定制螺蛳粉、自助餐厅等环节。自开放以来,螺霸王螺蛳粉产业园每年接待近10万人次,预约连续几个月爆满。嘻螺会、好欢螺等企业也纷纷打开厂门,打造工厂游项目。
柳州市现有工业旅游资源点14个,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2家,国家工业遗产旅游基地1家,国家4A级工业旅游景区8家,发展工业旅游正当其时。
“工业旅游不仅是提升消费者信任度的宣传思路,也是产业融入文旅的重要方式。做好工业旅游项目,关键在于文化内涵与体验感并重,让参观者真正有所收获。”庄严介绍,作为国内首个城市综合性工业博物馆,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柳州工业博物馆便人头攒动。吸引游客驻足的,不仅是一个个“全国第一”,也是柳州珍贵的工业历史记忆。
近年来,柳州制造业在“智造能力+场景应用”的驱动下脱胎换骨,工业旅游的场景也延伸到企业和车间。我国首个可覆盖全国的无图高速智能领航系统开发、国内首条量产氮化镓激光器芯片产线满产达产、广西首台工业人形机器人下线……与嗍螺蛳粉、逛工业博物馆的热闹劲儿相比,自动机械、智能制造给工业旅游增添了科技感与未来感的新体验。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宝骏基地智能岛制造体系内,看不见多少工人,但各类机器忙碌不停。“我们岛式车间的核心理念就是将生产步骤拆分,可以随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方向。”智能制造技术专家刘飞飞讲得仔细,参观智能化车辆制造车间,不仅是零距离接触汽车生产的体验,也是让柳州工业发展和工业旅游在未来有更多可能。
清早,螺霸王螺蛳粉产业园又迎来一批游客,新增的竹笋采摘、腌制等体验项目连获好评;五菱柳机企业博物馆、柳州牙膏博物馆、柳钢展览馆等展馆林立,将柳州的发展画卷完整呈现;岛式工厂里,定制生产如火如荼,智能化生产响应着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也不停地验证着柳州工业智能化转型的各种设想。
如今的柳州,干劲十足,热气腾腾。(作者:臧 潇 童 政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