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旅游、返乡探亲……今年国庆连着中秋,形成了8天的“小长假”。假期中的出行人数有多少?据交通运输部预测,8天假期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将达到23.6亿人次,平均每天大概2.95亿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3.2%左右。
南来北往、东行西进,旺盛的出行需求,既诠释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带动了旅游、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生动勾勒出一个活力满满的“流动中国”。这背后,是我国日益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十四五”以来,“6轴7廊8通道”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建成率超过90%,交通运输综合能力、服务品质、运行效率大幅提升。
然而每逢假期,交通运输行业都要面临一场“大考”。今年国庆与中秋双节叠加,旅游、探亲等各类出行需求集中释放,挑战加剧。日前,“聪明的人已经提前出发了”的话题登上热搜。但现实是,不少人提前上了高速,却依然陷入堵车窘境,有网友无奈调侃:“没想到高速路上长满了‘聪明人’。”
假期是出行高峰,更是保障交通运输安全的关键时期。面对激增的人流与车流,无论是统筹部署、路面管理,还是运力调配、服务优化,抑或是应急处置、恶劣天气应对,唯有全力做好出行服务保障,才能更好托举起节日里的每一次欢聚。
此外,对个人而言,同样需要绷紧“安全弦”。预计今年中秋国庆假期自驾出行将达18.7亿人次,占出行总量的近八成。自驾游的魅力在于自由,但这份自由,不等于“任性”。此前,杭州一个车主酒后用“智驾神器”开车20分钟,而本人则在副驾驶睡觉,所幸夜深车少,未造成严重后果。但这也令人警醒,自驾途中,务必系紧“安全带”,做自身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平安喜乐,是节日里最真挚的祝福。期待各方共同努力,让假期出行更安全、更顺畅、更从容。(中国经济网 武晓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