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建都史,西安这座千年古都在新的历史坐标上不断探索。近日,中国经济网记者走进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实地了解经开区如何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
图为西安众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数字化抽油机控制柜。中国经济网 年巍/摄
“智守”能源安全
经开区是陕西省西安市的能源油气产业主阵地,记者调研的首站就来到了西安众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据了解,9月24日至26日,这家公司在哈萨克斯坦参加了第11届中亚石油化工装备展览会,并展示了智能控制器等核心产品。
这些产品主要应用于油气田数字化领域。“我国石油智能化行业经过多年发展,技术进入瓶颈期,产品同质化严重,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能力不足,过度依赖于国外操作系统软件及核心元器件。”西安众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聂振举表示,这在一定程度上对能源安全、产业链自主可控以及数据安全等领域的发展构成了制约。
西安众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软件总工程师赵鹏洋介绍,公司自主研发的基于鸿蒙系统的全国产化油气田专用数据智能采集分析控制器,首创性搭载国产鸿蒙 OpenHarmony 操作系统,以全国产化技术方案实现油气田数据采集分析的自主可控。“我们实现了数据采集控制器软件100%国产化、硬件100%国产化。”
谈及未来发展,聂振举表示,公司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把研发资源集中在“油气田鸿蒙生态体系”完善上,进一步突破智能控制、远程运维等核心技术,打造完整的鸿蒙生态和国产化产业链生态,为我国加快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贡献力量。
图为陕西天元智能再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的中试生产线。中国经济网 张相成/摄
“焕新”老旧设备
自去年“两新”工作启动以来,大规模设备更新持续落地见效。这些旧设备的归宿在哪里?记者在经开区找到了答案。
“来我们公司调研的客户增加了不少。”西安智能再制造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昕对记者说道。西安智能再制造研究院是陕西天元智能再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天元智造”)的全资子公司,天元智造也是入围工信部再制造名录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再制造产业发展大有可为。王昕介绍,全国范围在役液压支架2万余架,报废积压液压支架4万余架。就报废积压的液压支架而言,总价值约120亿元—240亿元。与生产新品相比,再制造可使成本降低50%,能耗减少60%,材料节省70%。总体上,可节省钢材1600万吨,创造附加值上百亿元。
再制造不是简单的修理和翻新。我国再制造产业对产品的性能和质量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必须达到或超过原型新品。据了解,天元智造于2020年建立了智能再制造中试基地。基地建有三条中试生产线:覆盖再制造全流程、激光增材再制造工艺开发,以及再制造专用设备的设计验证。中试生产线通过可控规模的模拟生产,实现技术验证、成本优化与产业协同。
如今,再制造行业已步入“技术驱动、政策赋能、市场认可”的快速发展阶段。王昕建议,再制造产业可以围绕绿色化、智能化、高值化三大主线展开,再制造行业的质量认定和标准体系也需要不断完善。
图为陕西众森电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光伏户外实证平台。中国经济网 张相成/摄
“追光”脚步不停
近两年来,光伏行业“内卷”问题凸显,国家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积极采取“反内卷”措施并初见成效。“打铁还需自身硬,做好产品,加大研发投入,才是正确之道。”陕西众森电能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冉旭感触颇深。
“公司常年研发投入强度在10%左右,在我们这个体量下,足以看出对研发的重视。”冉旭向记者介绍,陕西众森电能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最早投身新能源光伏行业的企业之一,如今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得益于深耕光伏领域近20年,专注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
决定产业未来走向的关键,在于企业能否将“内卷”压力转化为“外延”动力,重塑竞争优势。冉旭表示,“在技术创新上,我们是光伏设备制造商,始终紧跟光伏技术发展,诸多新技术路线都有涉及相应的检测设备方案;在商业模式上,从制造业到结合技术服务业,实现‘两业’融合发展。同时拓展成立子公司,检测技术服务,深入到光伏电站应用。”
数据显示,今年前八个月,国内新增光伏装机230.61 GW,同比增长65%。乐观者前行,冉旭坚定看好光伏产业长期发展前景。“我们将一方面完善‘检测+’综合科技服务模式,夯实企业发展基石;另一方面将会借助‘光伏+’多应用场景,进入光伏建筑、光伏储能、光伏交通等领域,拓宽业务范围。”同时,冉旭也呼吁,企业应坚守质量底线,坚持研发创新,拓展应用场景,创造长期价值。
图为星展测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飞控室。中国经济网 年巍/摄
“飞出”更多可能
7月底,一场罕见的强降雨席卷京津冀。在密云救灾现场,一架无人机作为可移动信号传输基站,除了为多个区域提供了灾情联络,还发送了近千条紧急提醒短信。
“这架无人机就是我们自主研发的 FS100 中型复合翼无人机。”星展测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韩磊向记者介绍,“公司成立以来,始终深耕移动卫星通信领域,已掌握10余项核心技术,累计获得近200项专利,其中包括34项发明专利和86项实用新型专利。”
韩磊表示,公司产品将进一步轻量化、便携化、低成本化发展,实现“平急配送”。“产品创新就是要解决实际问题,既要满足民众需求,也要服务政府治理。”据介绍,该公司将持续开发无人机新应用场景包括山区基础设施监测、低空物流网络等。
在我国,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的区域广泛分布,打通山区物流“最后一公里”需要多方发力。“关键是实现经济性。”韩磊为记者算了一笔账,“山区物流的难点在于距离远、货物分散,如果采用单人单车配送,成本非常高。我们的无人机产品使用氢能替代电池,可显著降低配送成本。日常可以配送邮件等产品,应急时可以迅速发挥作用。”
不久前,四川省凉山州德昌县的3条直通偏远乡村的无人机邮路正式运营。“该项目由我们提供技术支持,‘低空+物流’前景广阔,我们将持续深耕这一领域。”韩磊对于未来信心满满。(中国经济网记者 年巍 张相成 秦佳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