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都市圈以占全省15.6%的面积,集聚了全省近30%的人口和近40%的经济总量,洛阳、南阳副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豫西转型创新发展示范区、豫南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豫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豫北跨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加快建设,“一主两副、一圈四区、多点支撑”的城镇化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建设成绩令人振奋,但当“规模”已具,“质量”如何跟上?“速度”可喜,“能级”怎样跃升?
当前,郑开、郑焦、郑许城际列车让“双城生活”成为日常,郑州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已率先破局。物理层面的联通只是第一步,制度层面的对接才是含金量更高的硬仗。交通“硬联通”成效显著,社保、医保、户籍等“软联通”仍有堵点。下一步,应瞄准GDP分计、税收分成、土地指标置换等难啃的硬骨头,打通城市圈发展中的制度性堵点,推动“跨城通办”升级为“同城同标”。
放眼郑州都市圈,汽车、电子信息两大主导产业规模可观,却多处在链条末端:整车产能突破200万辆,但缺少世界级品牌;手机出货量一度占全球的七分之一,却研发能力薄弱。强健的产业“躯干”仍需创新“大脑”来引领。
当前,郑州都市圈研发投入强度不足2.7%,低于长三角、粤港澳等地区3%以上的平均水平。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应持续争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等科研团体布局郑州都市圈,同时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激励人才干事创业。
创新离不开人才,而人才落地首先看重城市品质。从过去考量当地能给多少政策,到现在考虑当地能有怎样的生活场景,一座城市能否让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家、创业者感到舒适,决定了其对人才的吸引力大小。郑州都市圈在引进企业总部、研发领军企业的同时,也要推动国际医院、国际学校、音乐厅、足球场等提升生活品质的公共设施建设,让城市有“国际范”、生活有“烟火气”。
如今,郑州向南90公里的轴线上,许昌的电力装备、漯河的现代食品、平顶山的尼龙新材料正在加速嵌入都市圈的产业链;向北,新乡的电池材料、焦作的氢能制备与郑州的新能源整车遥相呼应。“总部+基地”“研发+制造”“总装+零部件”的分工格局,正放大规模效应。面向未来,郑州都市圈正从核心带动走向圈层协同,从体量优势迈向质量优势。(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杨子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