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的步行街上人流如织、热闹喧嚣,热门景区和网红打卡地更是排起长队、一票难求……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生动场景,正是新时代宜居城市真实且温暖的写照。今年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把“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确定为七项重点任务之一,这既是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重要内容,标志着城市工作迈入了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
推窗见绿意,转角遇烟火。一个城市是否宜居,老百姓的感受最实在。宜居城市的答案,藏在清晨公园里打太极拳、八段锦的轻松节奏中,藏在校园里孩子们清脆的读书声中,也藏在邻里之间遛弯唠嗑的日常温情里。要建设既有高度更有温度的城市,不是靠一个个冰冷生硬堆砌的数据,而是需要可感知可触达的生活脉动。
当前,一些地方的“城市病”仍没有明显好转:有的城市布局还在“摊大饼”式扩张,职住分离,导致早晚高峰交通拥堵成了家常便饭;有些中心城区人口过载、资源紧张,空气污染、环境破坏,让人有点“喘不过气”;部分地方医疗、教育等优质公共资源分布失衡,“一老一小”照护问题越发凸显。
城市的核心始终是人。城市是人民美好生活的载体,人民是城市建设的主体。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说到底就是要解决好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坚持把城市看作一个有机生命体来系统谋划,既要注重硬件建设,也要关怀人的需求,既要在看得见的地方花心思,也要在看不见的地方下功夫,通过精明增长、精细管理和优质服务,让每个人在城市中都能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规划科学是最大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浪费。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了“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的重要论断,这是我国城市发展所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要深刻把握、主动适应形势变化,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系统的思维重构城市发展逻辑,把人口、产业、城镇和交通通盘考虑、一体规划,优化城市空间结构,重塑城市骨骼,畅通城市“血脉”,强化城市功能,给城市留出更多呼吸的空间。增强规划执行力,是加强党对城市工作全面领导的重要方面。必须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保持历史耐心,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决不能“翻烧饼”、搞变通。
住房是最基本的民生。住有所居是宜居城市的重要标准。截至2024年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9.4亿人生活在城镇。解决好老百姓的住房问题,不仅要“有房住”,更要“住得好”。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好房子”的期待,重点保障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需求,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构建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真正实现住有所居、居有所安。
美好的城市生活,离不开高质量的管理和服务。随着老龄化加剧和生育率下降,社会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正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要紧紧围绕人的全生命周期的需要,全力打造“15分钟生活圈”,推动“全龄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提升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均衡性、便利度。同时,要特别留意城区的停车位、充电桩、公共厕所等便民设施是否供给充足、布局合理。孩子们能不能就近入学、读上好学校;小巷子里的路灯是否亮堂,照亮回家的路;社区老人有没有人照料、老年食堂的饭菜是否可口;看病就医是不是更方便、更实惠……把一件件民生小事做实做好,城市才会更有温度。
城市发展质量关系国计民生、涉及千家万户。宜居城市的建设,承载着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诠释着“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温暖叙事。唯有将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悉心体察人民感受,充分尊重人民意愿,不断满足人民需求,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方能使“诗意栖居”从理想照进现实,书写出“城,所以盛民也”的时代新篇。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侯喜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