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川草原吸引游客打卡。中国经济网 朱晓航/摄
炎炎夏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的敕勒川草原绿草如茵、鲜花盛开,成为广大市民的“后花园”和游客的“网红打卡地”。“过去,这里环境比较恶劣,是一个沙石裸露、黄沙漫天的状态。”说起敕勒川草原的变化,当地市民陈女士感触颇深。
自2012年起,在政府的推进下,蒙草集团采用“人工干预下模拟天然草原”的近自然修复方案修复敕勒川草原。如今,从城市绿化的养眼点缀,到北疆林海的“黄金牧草”,这些看似平凡的小草,究竟如何撑起了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的大场面?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网信办与中国经济网联合主办的2025“新中有你”网络主题传播活动采访团,走进蒙草集团一探究竟。
种子生态包展示区。中国经济网 年巍/摄
“研”草:打通品种成果转化通道
走进蒙草种业中心,一件名为“北方小院”的种子生态包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我们既要做大生态,也要做小产品。我们希望这些草种不仅能扎根草原、沙地、矿山,也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花园阳台。”蒙草集团副总裁陈睿珏向记者讲述了“研”草的过程,“像山丹、芍药、金莲花和柳兰,也非常适合家庭使用。为此,我们就去针对性地进行研发,做好品种搭配。这就是俗称的‘懒人包’,大家买回家,一撒播就好了。”
除了北方小院系列,还有草原修复系列、矿山修复系列、沙地治理系列。别看种子生态包不大,“肚子”里装的可是满满的高科技:基于生态大数据导航定制配方,选耐寒、耐旱、抗逆性强的乡土植物种子,合理配比微生物菌肥、土壤改良剂等而成,能够进行精准化、可持续的生态修复。
据介绍,各类型种子包已在乌拉盖草原、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扎赉诺尔矿山生态修复中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在扎赉特旗草原修复应用后,当地植被盖度提高了57%-80%,干草产量增加70%左右,优良牧草干重增加1.3倍。如今,蒙草集团已经累计修复草原、矿山、沙地、盐碱地等各生态类型近3300万亩。
谈及目前研发正在解决的问题,蒙草集团牧草育种研究院院长张跃华表示,“主要是在做苜蓿和燕麦,由于进口品种适应性较差,我们利用乡土资源培育,力争实现高产和抗逆的目标。下一步,还会继续完善商业化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同步开展品种应用推广。”
数字种业监管保障平台。蒙草集团供图
“管”草:提升生态产品溢价空间
目前,蒙草集团建设的种质资源库已纳入国家林草种质资源库体系,收存各类种质资源2300余种。当然,再齐全的种质基因库,如果没有大数据的加持,就是一个仓库而已。这支团队不仅研发出好种子,还建设了数字种业监管保障平台,为保护内蒙古13.2亿亩草原提供技术支撑。
在“数字种业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在大屏幕前随便点击内蒙古一个地方,会立即呈现出这个地方的生态数据,包括气候变化、土壤成分、植被情况、种植须知,还能给出修复方案。陈睿珏表示,通过平台,用数字技术分析,原有什么特色种子、现在适合种什么、怎么从种源育成种子、如何种到田间地头去,就能为草种的“种、养、采、收、管”提供更精准的指导服务。
如今,蒙草集团进一步升级了平台。“我们要提供草产业全过程的数字化管理。”张跃华介绍,在资源收集方面,用小蜜蜂App采集,实现共享数据,保证数据源头精准;在资源保存方面,对种质资源鉴定、入库、监测等操作均在系统实时进行;在品种选育方面,解决育种数据连贯性问题,用区块链方法保证数据真实;在产品应用方面,集成品种资源、肥料使用等信息,实现可追溯。
“目前,依托数据平台导航,我们能提供类似汽车 4S 店的全流程服务模式,从种苗供应、土壤保育、机械装备、生态监测、智慧管护等方面,为生态修复和草产业全链条提供优质产品供应及创新技术服务。此外,我们还在尝试AI赋能产业升级的路径和方法,用‘AI+生态大数据’‘AI种草’等科技手段不断帮助企业提质增效。”陈睿珏说。(中国经济网记者年巍、宋雅静、朱晓航)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