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如何量质齐升

2025-07-11 06:08 来源:经济日报

  公募基金“大而强、小而精”的格局,提升了市场活力,增强了投资者信任度。要以政策工具促进权益市场扩容,突出强监管,走出兼具速度与质量的发展新路。

  近期,我国公募基金行业快速发展,总规模持续攀升。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底,境内公募基金规模首次突破33万亿元大关。2024年全年,公募基金规模增长了5.23万亿元,公募基金产品数量达到12172只。

  从市场结构来看,公募基金为投资者提供了多元化的投资渠道,促进了资本有效配置。大型公募基金公司通过精准市场分析和专业投资策略推出的多款高收益债券型基金,精准对接了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需求;中小型机构则在细分市场创新突破,以灵活策略打开市场空间。这种“大而强、小而精”的格局,既提升了市场活力,也推动了产品谱系立体化构建。同时,市场生态也不断优化,公募基金行业通过费率改革,为投资者让利,有效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增强了投资者信任度。例如,华夏基金、华泰柏瑞基金等多家公司下调了ETF管理费率,推动低成本、高透明度的被动型基金发展。基金公司加强投研能力建设,推出更多创新产品,满足了投资者对高成长性资产的追求,也支持了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公募基金行业在快速发展同时,也暴露出一些行业深层问题。首先是资产配置的失衡。2024年末股票型基金规模仅为4.45万亿元,而货币型基金规模为13.61万亿元,权益类产品占比偏低,反映出服务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功能仍需加强。部分主动权益基金为追逐短期业绩采取激进策略,导致收益波动加剧,投资者信任重建任务艰巨。其次是产品同质化加剧行业“马太效应”。2024年内清盘的股票基金数量达到78只,核心原因是赛道拥挤而策略趋同,这不仅浪费市场资源,更削弱了行业服务多元投资需求的能力。

  当前,如何在转型中实现“质”与“量”辩证统一,成为我国公募基金行业亟待破解的关键问题。对此,需从政策引导、机制创新、能力建设、监管强化等方面协同发力。

  以政策工具促进权益市场扩容。对权益类基金给予如税收优惠等在内的支持,降低投资者持有成本;优化ETF产品审批流程,重点支持跟踪沪深300、中证500等核心指数的产品发行,吸引增量资金入市。鼓励基金公司加强差异化产品创新,推出具有独特投资策略和资产配置的基金产品,如特色主题基金、量化投资基金等。

  以考核体系重构良性竞争秩序。落实《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要求,避免“唯规模、唯短期业绩”倾向,制定向创新策略倾斜的配套激励机制,鼓励基金经理在遵循风险控制前提下,灵活调整投资策略,避免产品过度同质化。

  投研能力建设要打出“组合拳”。基金公司需整合内部资源,打造聚焦科技、消费等细分领域的专业团队,加强与券商、智库的合作,借助大数据、AI等技术提升研究效率。强化投研与投资的联动机制,捕捉结构性机会并防范风险,真正体现主动管理价值。

  强化监管更需突出“严管厚爱”。规范基金管理费、托管费等费用的收取标准和方式,继续推广浮动管理费模式,降低投资者成本,提升投资体验。压实信息披露责任,对基金公司信息披露不透明、过于激进投资、“老鼠仓”等违规操作行为严肃查处,提高违法成本,筑牢市场信用基石。

  唯有将投资者利益置于核心地位,以专业能力为支撑,在差异化竞争中塑造特色优势,我国公募基金方能在服务实体经济与居民财富增值的双重使命中,走出一条兼具速度与质量的发展新路。这是行业短期内转型的内在逻辑,也是我国资本市场迈向成熟的必然要求。

  (作者田 轩 系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 来源:经济日报)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