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款代餐粉在社交平台上受到不少人的追捧。“仅需两勺粉就能解决一餐饭”,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部分年轻人的饮食观念,但其背后的健康隐患却值得关注。
代餐,即能部分或全部代替正餐的食物。代餐最初是为了解决在某些特殊环境下没有条件吃饭的问题,后来逐步向减肥人群渗透,目前则有向普通人扩展的趋势。一些代餐品牌正是抓住了消费者追求瘦身的心理,将其转化为可观的市场需求。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代餐市场规模已达1750亿元,预计到2027年将突破3500亿元。
然而,这种繁荣背后也隐藏着一定的隐忧。比如,那些轻食沙拉,食材真的洗干净了吗?种类多样的代餐棒,营养成分表标注清晰准确吗?应该看到,代餐可以成为平衡膳食的一种补充,但仅靠食用代餐产品并不足以控制体重、吃出健康。曾有医生表示,临床上仅建议特定患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代餐,普通人群长期依赖代餐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和消化功能退化。
进一步看,代餐行业的商业模式往往以“轻资产、重营销”为特点。头部代工厂提供从原料集采到成品贴牌的“交钥匙服务”,新品牌准入门槛极低。此外,一些商家在营销时将饮食简化为“热量+营养”的数字计算,却掩盖了营养供给的复杂性。代餐食品被贴上了“高蛋白”“低糖”等标签,也容易诱导消费者将其与“健康”画等号。
代餐市场亟需规范。一方面,明确的国家标准要尽早出台,对代餐产品的能量值、营养素配比等关键指标进行严格要求。另一方面,代餐品牌应把更多资源放在研发投入上,真正做到营养到位而非营销到位,少玩些炒作焦虑的把戏。对于消费者来说,在挑选代餐产品时应重点关注产品功效,避免被华丽的广告语和包装遮蔽了双眼。
说一千道一万,合理制定膳食和运动计划,真正“管住嘴,迈开腿”,才是正道。既要吃饱,又要吃好,从来都不是说说而已。(中国经济网 年巍)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