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大新质生产力驱动高质量发展

2025-05-20 06:36 来源:经济日报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在《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为新的发展实践提供了科学指引。当前,我国正处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高质量发展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需要高质量发展;创造更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高质量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需要高质量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重点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高产业的高端化、绿色化和安全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在《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将更好驱动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包括技术和业态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创新,但主要驱动力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颠覆性科技创新涌现,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不断形成,为我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经济增长新动能提供了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中指出,“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这就要求既要针对产业链供应链的短板和薄弱环节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又要瞄准科技和产业前沿加强布局,持续产出重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还要通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将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因地制宜。推动科技创新以及成果转化,都离不开资源禀赋条件、科技和产业基础、应用场景和市场需求,因此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因地制宜。需防止一哄而上,各地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根据自身条件有选择地推动颠覆性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需先立后破,统筹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确保我国经济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中指出的,要“大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占据国际竞争制高点,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快推动作为经济增长和就业收入基本依托的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使之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推动新旧发展动能平稳接续转换”。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生产关系需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颠覆性技术及其催生的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常常会突破现有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对于成熟产业发展来说,原来有效的体制机制也不一定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匹配,需要推动生产关系的调整。习近平总书记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几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中指出,“坚决破除影响和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完善与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当今世界,主要国家都加强了相关的战略布局,我国必须建立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聚集,才能在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李晓华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