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对当前和未来更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完善,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中相关著述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全面深刻论述,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准确把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适应发展新阶段要求、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这是基于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对我国客观规律和发展趋势的自觉把握。新发展格局的意蕴丰富而又深刻,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国内大循环,不是各地的自我小循环。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从内涵看,构建新发展格局,既蕴含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奋斗基因,又彰显了与时俱进、开放包容的时代品格,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开辟了广阔前景。从一般规律看,大国经济的重要特征是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制造业第一大国,必然要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在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争取开放发展中的战略主动。从外部环境看,在国际形势充满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背景下,立足国内、依托国内大市场优势,充分挖掘内需潜力,有利于化解外部冲击和外需减弱的影响,也有利于在极端情况下保证我国经济基本正常运行和社会大局总体稳定。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关键是实现经济循环畅通无阻,需坚持系统观念,牢牢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若干重要着力点。对此,必须更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加快科技自立自强,解决外国“卡脖子”问题,确保国内大循环畅通,塑造在国际循环中的新优势;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新发展格局的产业基础,稳固国内大循环,增强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的带动能力;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国内大循环的覆盖面,确保国内国际两个循环相互促进、健康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筑牢安全发展底线。
实践已经证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立足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部署。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调整、国际科技竞争空前激烈、地缘政治风险持续上升的时期,必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唯此,才能在百年变局中筑牢经济安全屏障,在全球竞争中培育动态比较优势,进一步夯实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增强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国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胜利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金瑞庭 作者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