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人民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25-05-20 06:35 来源:经济日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把握经济发展规律,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形成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收录的《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集中阐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治经济学原理的重要著述,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深刻阐释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了什么、服务什么的根本问题,强调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价值归依。

  一是增强供给与需求的适配。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不断升级、日趋多元,如何因应人民需求的新形势新特征持续优化供给结构,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指向。以养老需求为例,随着消费观念更新、消费能力提升,新一代老年群体追求更高生活品质,在舒适生活、文化娱乐、旅游休闲、健康服务、情感满足等方面需求大幅提升,但是面向不同类型老年群体的个性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还有所不足,这就要求顺应需求之“变”,精准把握老年群体的新需求新期待,有的放矢优化供给结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国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破解供给“跟不上”难题,就要转变传统生产逻辑,推动差异化生产、个性化服务发展。一方面要靠生产服务主体及时把握市场变化主动变革,另一方面也要不断优化相关监管机制,确保各种适应新需求的新产品、新服务、新消费模式持续涌现并不断发展。

  二是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如何让供给在满足人民需求的基础上不断创造新的需求,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大潮下,科技创新正在重塑供给体系的底层逻辑,5G、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前沿科技的突破,催生智能网联汽车、精准医疗等新业态。努力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就是要加快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以技术创新与场景赋能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激发新的巨大需求。例如,我国汽车产业牢牢把握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转型的机遇,持续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以科技创新填补供给空白、创造市场需求,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288.8万辆。可见,需更好适应持续拓展和升级的消费理念和需求、更好发挥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颠覆性作用,使高质量供给持续成为引领需求变革的重要动能。

  三是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供给和需求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如何实现供给和需求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这就要求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实现供需动态平衡需要具备一定的市场规模。我国拥有超大规模市场,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不断推进,供给体系得以按照市场规律前瞻性引领需求、创造性满足需求、精准性适配需求,14亿多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需求优势将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另一方面,实现供需动态平衡还需要有力的制度保障。特别是要在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激发经营主体活力、筑牢消费升级的社会保障基础等方面作出一系列制度安排,为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提供重要支撑。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必须始终聚焦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精准施策不断优化供给体系、提升供给能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尹德挺 作者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市委党校副校长)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