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数据局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2025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0%。要实现这一目标,促进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关键之举,更是务实之举。
从国家发布“数据二十条”开始,到《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战略部署,再到国家数据局组建成立,陆续推出数据产权、数据流通、收益分配、安全治理、公共数据开发利用、企业数据开发利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8项制度文件,这些年,一系列政策举措支持数据产业发展。此次出台的方案,是国家数据局首次向地方数据管理部门印发的指导开展数字中国建设的文件,有助于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推进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
当前,数据产业发展初见成效。《全国数据资源调查报告(2024年)》显示,2024年全国年度数据生产总量达41.06泽字节(ZB),同比增长25%;智能家居、智能网联汽车、无人机等智能设备数据增速位居前列。据有关机构估算,数据产业规模突破2万亿元,数据企业数量超过19万家,初步形成了涵盖“采、存、算、管、用”全生命周期的数据产业链,各类型的头部数据企业逐渐成为带动产业链突破的主力军。《关于促进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提出,到2029年,数据产业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5%。
当前,影响和制约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数据资源有规模,但缺少有效转化。全国数据资源调查显示,我国四成数据仅被存储而未使用。数据可信安全流通技术还不成熟,数据确权难、流通交易难,数据供不出、流不动、用不好的矛盾依旧存在。
二是数据产业有部署,但缺乏集群效应。发展数据产业等数字经济新赛道,已成为各地政府部署新质生产力的“必答题”。由于地区间数据共享壁垒尚未彻底打破,地区间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协作效应不够,导致数据产业集群效应发挥不出来。
三是数据产业有链条,但缺少协同推进。数据产业正成为一项能够带动上下游产业衔接、左右岸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兴产业,在工业制造、金融服务、医疗健康等场景应用需求较多,但是目前“上下游”配套能力普遍较弱,尚未形成数据产业商业有效闭环。针对此,应从多方面施策,推动数据资源流得动、用得好。
抓标准、促规范、推场景,夯实数据资源供给能力。落实《国家数据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加快推进研制一批数据资源、数据技术、数据流通利用等标准规范,分类施策推进企业、行业、城市、个人、跨境可信数据空间建设运营,深入谋划一批数据开发利用的多维应用场景。
抓示范、建平台、促交易,优化数据产业区域布局。结合国家级数据标注基地建设、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试点示范区建设等,立足地方数据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打造一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且有地方特色的数据产业集聚区,建设一批数据技术、数据流通、数据应用等公共服务技术平台,开发一批数据合规、高效流通的数据产品和服务,引导各地逐步形成协同互补、特色发展的格局。
抓业态、引投资、促协作,促进数据产业协同发展。鼓励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互联网平台企业设立数据业务独立经营主体,引导龙头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数据、算法、算力等资源使用便利;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领和放大作用,谋深储实一批数据产业的标志性重大项目;鼓励支持地方加强产学研用协作,并在数据存储、计算、服务等重点环节率先开展跨区域合作共建。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赵霄伟 作者系国家信息中心国信研究院副研究员)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