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主体由AI生成
“高仿账号”并非什么新鲜事,近年来,社交平台的蓬勃发展为其提供了滋生土壤。尽管2024年网信部门处置仿冒网站平台超500个,平台封禁违规账号数千个,但这一现象仍屡禁不止。为何治理“高仿账号”如此之难?
流量时代,一些自媒体经营者眼红那些“官方账号”“百万粉丝大号”所拥有的巨大流量以及变现后的巨大利益,本着“蹭到就是赚到”的想法,模仿商业机构、专家名人,甚至“碰瓷”政府部门官方账号。
要知道,如今,平台算法机制已经迭代升级,但是某些自媒体从业者缺乏正确的经营理念,既不想踏踏实实做内容,又想“少花钱”或“不花钱”获取高流量与关注度。他们就打起了官方账号的主意,将假冒仿冒官方账号视为快速赚钱的捷径。
违法成本低也是仿冒账号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根据相关规定,在不涉及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情况下,对仿冒账号的处罚措施一般是关停账号或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而仿冒行为带来的非法收益往往远超于此。更值得警惕的是,调查显示,这些“高仿账号”的背后,已形成了一条涵盖造号、养号、卖号的灰色产业链。
网络空间从来都不是无法无天的“江湖”。作为责任主体,各大平台一方面要对恶意假冒仿冒的账号及时处置,做到“治已病”,另一方面应持续升级算法推送机制,通过前置管理手段“治未病”,从技术层面压缩“高仿”生存空间。职能部门需进一步健全、细化相关法律法规,坚决斩断“高仿”行为背后的利益链、流量链。广大网友也得提高分辨力,切忌盲听盲信,以防止某些账号“找上门”实施诈骗。
如今,人工智能大模型快速发展,假冒仿冒技术或许会更难甄别,但只要各方联动形成更加有力有效的打击治理态势,这些“李鬼”就一定会失去生存空间。(中国经济网 臧梦雅)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