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远离“橱窗人生”

2025-05-16 17:5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近日,有媒体报道短视频平台涌现的大量以“记录萌娃日常”为名的账号,其创作内容是家长与MCN机构(网红孵化机构)精心策划的“剧本演绎”——从人设打造、脚本设计到流量变现,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商业流水线,实现“网红儿童”批量生产。

  谁在制造“网红儿童”?

  一方面,MCN机构是重要推手。立人设、求新意是他们给出的“出圈密码”,背后则是生意。媒体调查发现,某MCN机构提供的合作套餐价格有单月5980元、3个月的“帮起号”12980元、6个月的“专业博主”22980元。另一方面,家长难辞其咎。正是因为在孩子身上看到“钱”途,部分家长动起了“啃小”的歪脑筋。

  在流量指挥棒下,“网红儿童”的纯真被精心设计成流水线“产品”,迎合着成年人的消费需求。当同龄人外出玩耍、享受无忧无虑的童年快乐时,这些孩子不得不应付被父母、MCN机构塞满的行程表,在催更压力下“被迫营业”。过早地将孩子推向名利场,让他们被迫接受成人世界的逻辑规则,这无异于人为“催熟”,是对童真的提早透支。

  晒娃变“生意”涉嫌违规

  当童真被明码标价,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网红儿童”,真的快乐吗?他们的权益,又该如何保障?我国广告法明确规定,不得利用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作为广告代言人。这些行为不仅涉嫌违法,更将儿童过早卷入商业化的漩涡,剥夺了他们本该享有的无忧无虑的童年。

  整治“网红儿童”带货乱象,需监管、平台、家庭三方协同发力。监管要“长出牙齿”。平台须压实主体责任,建立儿童内容分级制度,限制广告植入频次;同时,完善审核技术,对利用儿童形象带货的视频进行标签识别和流量限制。家长应回归教育本位。父母需意识到,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与其追逐短期利益,不如为孩子筑牢身心健康的基础。

  童年不该待价而沽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其成长不应被商业利益裹挟。我们期待,通过法律规范、技术监管和家庭教育的共同作用,让每一个孩子都远离“橱窗人生”,在阳光下自由奔跑,在纯真中快乐长大。毕竟,童年不该是待价而沽的商品,而应是人一生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网红儿童”,不应成为网络时代的新型“消费品”。“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真诚期待充满童趣的孩子们能够远离铜臭,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沐浴阳光、享受快乐!

  (以上综合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

  V视角:

  @平凡:“啃小”到了最后,会变成名副其实的“坑小”。

  @请让我心想事橙:流量这碗饭不好吃,别耽误了孩子!

  @lady石头:童年不该困在镜头里,还是让孩子好好上学吧!

  @花齐放花花:希望平台能承担起责任,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过滤“网红儿童”内容。

  @南山:孩子的身心健康应该胜过一切。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流量经济过度消耗儿童绝非幸事。当镜头成为禁锢童真的枷锁,当点赞变成沉重的负担,那些“被迫营业”的孩子,正在失去童年的纯真。过早地将孩子推向名利场,不仅严重损害其身心健康,更可能触碰法律红线。置身互联网时代,全社会的成年人应该携起手来,通过法律法规和监管措施,完善权益保护体系,为未成年人营造快乐、健康的成长空间。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