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投资回暖释放积极信号

2025-04-26 06:26 来源:经济日报
  

  民间投资是经济活力标志之一。从长远看,民间投资活力的释放,最终取决于改革这个最大变量。要进一步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打破阻碍民间投资的隐性壁垒,让民营企业“轻装上阵”。

  伴随着政策春风,民间投资迎来“复苏”。最新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民间投资同比增长0.4%,结束了此前长达3年无增长的颓势。其中,制造业和基础设施领域的民间投资分别增长9.7%、9.3%,均跑赢了各自领域的平均水平,释放出民间资本活力持续增强的信号。

  去年下半年以来,优化营商环境、破除隐性壁垒、加大项目推介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密集落地,为民营企业投资创造了良好环境。中央层面,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建立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库,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不断撬动民间资本投入。一些地方也因地制宜出台了新兴产业扶持政策,吸引了大量民间资本涌入数据中心、新能源等领域。可以说,广大民营企业用真金白银对政策及市场预期投下了信任票。

  从投资结构看,当前民间投资的回暖并非“全面开花”,而是呈现出明显的“创新突围”特征。一方面,生成式AI、量子信息、低空经济等新赛道成为投资“新宠”,备受民间资本的追捧;另一方面,传统行业“老树发新芽”,特别是制造业民间投资中的工业技改投资同比激增,钢铁、建材等传统产业通过智能化改造焕发新生。

  “在传统领域收缩、在新兴赛道突围”的变化,体现了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也给民营资本带来更多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这在外贸进出口领域表现尤为突出:一季度,民营企业进出口额同比增长5.8%,快于全部进出口额增速,占全部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提升到56.8%。依靠科技创新,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位次持续攀升,折射出民营经济强大的创新活力和市场潜力。

  也要看到,一季度民间投资相关数据虽回暖向好,但民间投资领域仍存在诸多发展制约,需给予更多重视。首先,民间投资出现明显的区域分化。一些经济大省吸引了超六成民间资本,而中西部部分资源型城市仍陷在增长泥潭中不能自拔,折射出区域经济结构与转型的深层次矛盾。其次,房地产开发投资下滑仍是民间投资的“最大拖累”。扣除房地产后,一季度民间投资增速提升至6.5%,但房地产关联的建材、家居等行业仍面临较大压力。同时,新兴产业投资青黄不接,尚未形成足够规模效应,难以填补传统领域收缩留下的缺口。最后,要素制约等问题依然如影随形,民企投资在用地、用能等指标获取上仍面临“玻璃门”“旋转门”,尤其是较高的融资成本对投资扩张形成了制约。

  通常情况下,民间投资是经济活力标志之一,没有民间投资的快速增长,就不可能有消费快速增长。当前,民间投资回暖本质上来自于政策托底与市场自发的共振,这意味着短期内要继续用好政策工具箱、打好政策“组合拳”,持续推动存量政策落地实施,鼓励并保持住民间投资回稳向好的势头。从长远看,民间投资活力的释放,最终还是取决于改革这个最大变量。要进一步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打破阻碍民间投资的隐性壁垒,让民营企业“轻装上阵”,同时加快构建“负面清单+正向激励”的双轨机制,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让更多民企在公平竞争环境中敢投、愿投、能投。

  当前,我国发展外部环境更加错综复杂,要警惕美国滥施关税带来的不确定性,特别要关注其对民企盈利的冲击、对民间投资意愿的扰动,要进一步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善于在关键时间窗口推出政策“组合拳”,早出手、快出手,必要时还要敢于打破常规,让民间投资从“回暖”走向“持续升温”。(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顾阳)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王炬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