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新一届政府上任以来,以各种借口宣布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几乎所有贸易伙伴滥施关税,使世界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干扰,伤害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人民福祉。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合作共赢才是正道。国际社会应携手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再平衡,实现普惠包容的全球化,使之惠及更多国家与人群。
美国新一届政府上任以来,以各种借口宣布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几乎所有贸易伙伴滥施关税,使原有成熟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被人为切断,以市场为导向的自由贸易规则被打破,世界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干扰,伤害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人民福祉,伤害经济全球化。
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本轮经济全球化,美国是主要推动者。依托其强大的跨国公司全球布局,美国成为本轮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获益者,可以说赚得盆满钵满。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本质在于各国资本、劳动、技术和管理等各类生产要素基于稀缺性的补充和替代。美国以其富裕的资本、先进的技术和优异的管理经验,同发展中国家充足的劳动力相结合,共同创造了一个以前难有的创富机会,在全球层面形成了巨大的福利改进。
劳动力要素同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有着不同的跨境流动性特征。当代全球化条件下,资本等要素的流动有着极大的便利性,劳动力要素的跨境流动则没有那么容易。但同时劳动的替代却是实实在在地发生着:一方面,商品贸易背后存在着不同成本条件下的劳动替代;另一方面,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服务外包和远程跨境交付大量出现,加剧不同国家劳动力要素之间的竞争。比如,印度的员工可以通过在线系统对美国楼宇进行实时监控提供安保服务,反映了低成本劳动力国家对高成本劳动力国家的劳动力替代更加明显。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美国的劳动力作为相对稀缺资源,其稀缺性因为跨国劳动力替代等原因被“稀释”,工资福利水平长期没有改进,甚至出现相对下降的情况。
在美国,作为劳动要素提供者的普通中低收入阶层的诉求不被重视,生活境遇长期得不到明显改善。而以硅谷为代表的科技巨头和以华尔街为代表的金融资本,通过经济全球化赚取超额利益。现实中,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背后的“人群”,有着远超劳动力要素背后“人群”的更高收益、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造成严重的社会分化和对立,今天美国社会陷入过去不曾有过的政治极化、党派恶争、社会撕裂。
因此,美国真正的问题根源和挑战在其自身,不在经济全球化,更不在包括中国在内的贸易伙伴国。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美国国内政治“光谱”向两端极化发展,只能通过美国国内的政治过程来解决。回避本国现实政治问题,把注意力引向贸易伙伴国来回避自己的责任,把本国病因归为贸易伙伴国“不公平”,显然是混淆视听、转移矛盾。美国推出所谓“对等关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企图依托其霸权地位,强行让世界各国为其国内政治问题买单,是美国一些政客极其恶劣的错误行为。
今天,经济全球化使各国深度交融,世界经济已不可能退回到一个个孤岛状态,个别国家的倒行逆施可能给国际经贸秩序带来一时混乱,给全球化发展带来短期冲击和影响,但难以从总体上改变全球化发展大势。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一国贸易发展是其基础设施、市场规模、制度环境、产业分工和专业化协作水平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中美两国货物贸易逆差,是中美两国比较优势和国际分工格局决定的。此外,服务贸易领域是美国的优势所在,中国是美国服务贸易顺差最大来源国,中国向美国支付的知识产权使用费持续增长。中国庞大的市场和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为包括美国企业在内的各国企业创造了巨大的商机和丰厚的投资收益,中美经贸合作具有明显的互利共赢特征。
基本市场交换原则下的双边贸易是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从来都是“正和游戏”,而不是谁占了谁的便宜。比较优势是国际分工和贸易的逻辑起点,基于比较优势的多边贸易体制是国际贸易的基石,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是发展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基本要求。应该说,比较优势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打造自身竞争优势是各国普遍的策略。
各国的比较优势处于动态调整即不断形成和转化之中。中国持续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在很多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转变,中国同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的产业分工,也从过去的以垂直分工为主向以水平分工为主转变。中国对美出口产品结构已发生巨变,不再以纺织服装、家具家居用品为主,而是以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为主。中国比较优势快速提升,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结果。世界各国人民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美方单边以非理性经济霸凌手段,企图将中国永远锁定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低端是不现实的,更是对中国发展权益的粗暴践踏。
美国滥施关税损人不利己的霸权行径,严重冲击全球经济,引发包括美国在内的多国政商界人士谴责。事实终将证明,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行径可以行一时,但终不能行一世,其结果终将反噬自身。那种把全球发展重新带入“丛林”化的做法行不通,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合作共赢才是正道。国际社会应携手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再平衡,实现普惠包容的全球化,使之惠及更多国家与人群。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世界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徐占忱)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