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灭蟑螂小能手、安全环保、对人零危害,低至5.69元一只。”随着气温升高,蟑螂蚊蝇又到了活跃的季节,一些消费者选择购买白额高脚蛛、蚰蜒等,用“一物降一物”的生物防治理念除虫。
“生态除虫”靠不靠谱?
生物防治在农业领域早有成熟应用,如瓢虫治蚜虫需精确计算益害比。但在家庭场景中,消费者往往不会精准计算,导致防治效果并不理想。
生物防治虽然看上去生态环保,但背后的风险隐患也不少。根据一些消费者反馈来看,蜘蛛可能“放置后即失踪”,蟑螂依旧横行;将其大量释放到家庭环境中,可能会打破原有的食物链平衡;活体运输途中商品损耗的可能性极高,就算商家“买二送三”补偿,也难掩效果的不确定性。
家庭“生态除虫”多半是智商税
从本质上来说,这种生物防治营销仍然是在玩文字游戏。即便商家再怎么把产品效果“吹”得天花乱坠,最终也不过是一场营销概念炒作。其最终目的,只是给消费者制造一种“看上去很环保”的消费错觉,忽悠消费者买单。
这不仅是科学问题,也是监管问题。客观地说,“生态除虫”或许有一定的市场需求,但即便是再小众的市场,也不能突破诚信经营的底线,游离于监管之外。针对这类活体生物的销售,平台有责任强化商家资质和商品信息的审核,相关部门也应完善相应规则,让交易更加透明。
不能游离在监管之外
生态环保不是耍嘴皮子自我标榜出来的。于监管部门,要完善活体生物销售标准,对可能引发生态风险的交易加强审查,限制无序交易;于商家,要严格执行相关规定,规范营销,诚信经营,少一些不负责任的商业噱头;于消费者,也要擦亮双眼,保持定力,正确认识“生物防治”手段,不要被五花八门的概念炒作所迷惑。
房间里的“小强”得灭,营销套路的“小强”也得打。流量经济时代,噱头大于实质的营销套路总是层出不穷。除了不断加强科普宣传之外,消费者也不妨多问问自己:有没有说的那么神?有没有办法验证?我真的需要它吗?
(以上综合南方日报、河北日报、广州日报)
V视角:
@科技妹:我觉得“生态除虫”理念不错,但是商家不能为了赚钱就夸大宣传啊。
@小纸条:我买过白额高脚蛛来除蟑螂,结果蜘蛛到家没几天就死了,也没看到它抓到几只蟑螂。
@春暖花开:感觉还是有点担心,“生态除虫”若使用不当,有可能演变为“生态破坏”。
@早之沫沫:如果环保理念沦为营销噱头,就会透支消费者信任。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家庭“生态除虫”市场的兴起,反映了公众对绿色健康生活的追求,值得肯定。但别忽视了其局限性。农业领域的“以虫治虫”,严格遵循自然规律,有专业力量支撑。相较之下,目前家庭“生态除虫”市场尚处于自发无序状态,不仅防治效果存疑,还潜藏生物逃逸、生态失衡等风险,且缺乏有效监管。让家庭“生态除虫”走出争议,需要商家恪守诚信,监管部门完善活体生物销售标准。唯有以科学理性战胜营销噱头,才能让“生态除虫”成为绿色生活的可靠选择。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