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后,上海市举行2025年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发布《上海市聚焦提升企业感受 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即优化营商环境8.0版行动方案),助力企业在沪实现更好发展。为切实发挥上海法院在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中的职能作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也于近日印发《上海法院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行动计划(8.0版)》,将企业的实际感受作为评判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成效的核心标准,结合面临的形势、任务提出了更具针对性的改革措施。
自2018年起,在岁末年初召开全市大会,讨论新一年优化营商环境方向,已成为上海经济建设的重要传统。连续8年以“新春第一会”开启营商环境优化新篇章,累计颁布1101项任务举措,年年升级、持续迭代,上海的实践生动诠释了营商环境建设绝非一劳永逸的短期工程。
优化营商环境需要持之以恒的韧劲,更需要刀刃向内的勇气。面对经营主体“生意比较难做”的感叹,上海没有停留在流程优化的舒适区,而是以8.0版方案直面异地执法争议等深层问题。这种刀刃向内的改革魄力,正是突破营商环境建设瓶颈的关键。当改革进入深水区,唯有保持归零心态,才能在解决问题中实现突破。在以上海、北京为样本的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排名中,中国从2018年的第78位上升到2020年(最新评比年份)的第31位,这背后,是行政审批时限从天到小时的跨越,是政务服务从多窗跑到一网通的进阶,更是改革触角从流程再造向法治保障的深化。
优化营商环境还需要各部门锐意改革创新,形成强大动能。在制定8.0版方案之际,从“我要做什么”到“企业需要什么”的视角转换,折射出政府角色的转换及改革逻辑的转变。政府相关部门既要做好维护市场秩序的“守夜人”,也要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上海建立的政策易读性标准、普惠政策中小企业参与机制,让政策制定从“政府端菜”转向“企业点菜”,这种视角和评价导向的转变,倒逼政府部门走出办公室、走进企业门。在营商环境建设中,市场监管部门推出无感监管,政务服务部门打造“掌上办”升级版,司法机关建立“法治护企”快速通道,你追我赶的改革竞赛,催生了政策创新的“热带雨林”。
同时,从“放管服”改革到法治化保障,从流程优化到生态构建,上海营商环境的进阶之路还展现了系统思维。营商环境优化的终极目标是构建共生共荣的发展生态,优质的营商环境应当如阳光雨露般普惠经营主体。当宜商环境升级为宜业生态,当单个企业的服务体验转化为整体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改革方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优化营商环境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唯有以刀刃向内的勇气保持改革锐气,以永不止步的精神突破惯性思维,方能打造近悦远来的营商环境。也只有把企业感受作为改革标尺,将制度创新作为突破利器,把良性竞争作为前进动力,才能汇聚起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李治国)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