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不久前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提出,“推进携手促振兴行动,鼓励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到脱贫地区共兴产业”。这对于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意义重大。
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与脱贫地区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既是挑战,也是携手共兴产业的潜力所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将部分产业向脱贫地区转移并非简单的产业外迁,而是深度的产业协同升级,对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或对资源依赖度较高的产业,脱贫地区能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具成本优势的生产要素。通过携手促振兴行动,将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要素优势与脱贫地区资源优势有机结合,在要素与资源双向流动、互融共促中实现二者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在转移过程中,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优化了自身产业结构、拓展了消费市场空间。而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及市场渠道流动至脱贫地区,可助力当地产业转型升级并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高当地居民收入水平。产业发展带来的税收增加以及经济增长还可以带动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配套完善及公共服务改善。不过,一些挑战也客观存在:脱贫地区基础薄弱,抗风险能力差,与相对发达地区之间可能存在代际差距,导致资源要素流通链条存在“梗阻”。对此,可从多方面发力。
充分发挥政府以及市场作用。政府加强政策支持,制定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土地供应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到脱贫地区投资兴业。建立健全产业转移协调机制,加强区域之间沟通合作,解决产业转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政策衔接、利益分配等问题。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尊重企业主体地位和市场规律,让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带动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延长产业链条,推动脱贫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应以脱贫地区特色农业为基础,深入调研脱贫地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结合自身优势,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等产业,助力脱贫地区将初级农产品转化为高附加值加工品,提升产业效益。利用发达地区市场渠道,将脱贫地区特色农产品推向更广阔市场,促进产销对接。依托乡村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等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服务业,促进农业与旅游、文化产业等深度融合。通过延长产业链条,推动脱贫地区实现从“一产独大”到“三产协同”转变。
加强人才交流培养,夯实产业共兴软环境。推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专业人才前往脱贫地区挂职锻炼、担任职务或开展技术服务工作,借助人才交流活动促进先进理念与技术的传播和流通。建立精准化人才定向培养体系,依据脱贫地区产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培育专业技术人才,保障人才与产业精准对接。组织开展系统的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系列活动,全面提升脱贫地区群众的就业创业能力和综合素养,使其能够更好契合产业实际需求。(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唐旭)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