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对外宣布,决定将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5上调至1.75,旨在进一步完善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探索拓展中央银行宏观审慎与金融稳定功能,创新金融工具,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当前,面对快速发展的金融市场和复杂多变的形势,中国人民银行适时丰富和完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箱,是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稳定、保障金融市场基本功能和服务连续性的关键举措,有助于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质效。
近年来,我国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建设取得一系列成就,维护金融稳定的基础更加坚实。如注重系统集成、协同配合,逐步形成由中国人民银行与国务院有关部门跨部门联动、从“宏观、逆周期、防传染”的宏观审慎视角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制度安排,促进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微观审慎监管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注重因地制宜、守正创新,结合我国金融发展特点,设立宏观审慎管理局,制定《宏观审慎政策指引(试行)》,形成覆盖主要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活动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同时,创设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稳妥有序推进资本市场、外汇市场等重点领域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有力支撑金融市场稳定健康发展,金融治理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持续增强。
例如,近年来为抑制外汇市场顺周期行为、防范汇率超调风险,中国人民银行适时开展逆周期调节,灵活调整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引导其以市场化方式调节外汇资产负债结构。在香港常态化发行离岸人民币央行票据,稳定外汇市场预期,增强外汇市场韧性。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对一篮子货币汇率实现稳中有升。又如,探索创设和持续优化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两项资本市场支持工具,市场信心显著增强。
也要看到,全球经济金融形势仍严峻复杂,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未来,进一步完善系统性金融风险研判机制、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健全宏观审慎预期管理机制,应更加积极有为地实施宏观审慎政策,以更高水平维护金融稳定。
完善系统性金融风险研判机制。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及时完善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探索建立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支撑的监管科技辅助中央银行科学决策新机制。
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立足当前,因地因时制宜,丰富完善和灵活运用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有效引导市场预期,精准维护金融稳定。着眼长远,把维护金融稳定的好经验、好做法,转化为增强金融市场内在稳定性的长效机制,持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稳步推进金融稳定法立法工作,为营造长期稳定的金融市场环境提供有力支撑。
健全宏观审慎预期管理机制。定期开展《宏观审慎政策指引(试行)》修订工作,逐步将新型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纳入其中。构建多元化、多形态、常态化的政策双向沟通交流机制,不断增强宏观审慎政策的透明度和可预期性,促进金融市场参与者更好理解中央银行宏观审慎政策立场、政策工具作用机理、政策框架演进方向,确保中央银行宏观审慎与金融稳定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姜惠宸)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