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不良商家,老年大学要“把好门”

2025-02-19 11:12 来源:中国经济网

  随着老龄化社会加速来临,老年大学成了老年人学习、社交的重要阵地,深受老年群体的喜爱。近日,某媒体调查发现,有些不良商家打着“老年大学”的幌子,利用老年人的学习热情和对教师的信任,诱导他们购买高价课程、产品,导致部分老年人陷入消费陷阱。

  老年教育的初衷是为了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帮助他们充实退休生活,提升生活质量。这些不良商家的行为,与老年教育的供需失衡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4月,全国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学校)已达7.6万所,但仅能满足8%左右有需求的中老年人。这种供需缺口为民办教育机构创造了市场空间,同时也为不良商家提供了可乘之机。

  解决问题,加强监管势在必行,关键要明确老年大学办学标准与准入机制。相关部门要对民办老年教育机构的课程内容、师资、收费标准等严格审核,确保其合规运营。此外,还要降低老年人的维权成本。不少老年人遭遇消费陷阱后,常因证据不足、法律意识淡薄而放弃维权。如何简化投诉流程,设立老年人消费维权绿色通道,提供法律援助,支持消协或公益组织针对侵害老年人权益的机构提起公益诉讼,值得业内各方深入探讨。

  老年教育需求日益高涨的当下,兴办老年大学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社会力量投身老年教育办学领域也具备了现实必要性。办好老年大学,各方面需要有规章制度。适配的准入门槛要建立并完善起来。以年龄为例,近年来年轻人涌入老年大学的现象引发诸多思考,该如何权衡与规范,还有不少工作要做。只有从源头上严格把控准入关口,在办学过程中强化质量评估环节,将不良商家拒之门外,才能保障老年教育市场健康发展。

  老年教育也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确保老年大学真正成为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精神家园,仍需长期努力和持续投入。(中国经济网 年巍)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