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国成为全球首个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超过1000万辆的国家,国产大飞机C919累计承运旅客突破100万人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有效量达134.9万件,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4万家,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持续高于全部规上工业……制造业领域的多项数据表明,新质生产力正不断创造新增长点,展现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
从近段时间各省份陆续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看,2025年地方工作部署“新意”满满。以主要经济大省为例,广东提出,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大力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江苏提出,深入实施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专项行动,推动新旧发展动能平稳接续转换,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四川提出,深入实施产业新赛道争先竞速行动,逐步释放新兴产业发展潜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实施制造业“智改数转”。
当前,我国产业发展正处在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口,传统动能逐渐弱化,新动能壮大还需要时间。推动新旧发展动能平稳接续转换,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也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持续做强产业支撑,引导更多资源要素向先进制造业集聚,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并在此基础上持续优化结构、提高质量。
做优存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基本盘,绝不能被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包括钢铁、有色、石化化工、机械、纺织服装等在内的传统产业,在我国制造业中占比超过80%,体量规模大、市场需求广、吸纳就业能力强,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发展新质生产力“喜新”不能“厌旧”,新兴产业发展高度依赖传统产业提供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等作为支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也将为新产业新技术提供丰富应用场景。在推动落后低效产能出清的同时,要加快运用先进技术、前沿技术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做大增量,加快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最具领先优势和发展潜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13%,成长空间和潜力巨大,未来产业也正在抓紧进行前瞻布局。工信部近期表示,将实施培育新兴产业打造新动能行动,并开展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制定出台生物制造、量子产业、具身智能、原子级制造等领域创新发展政策。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成长性巨大,也是各地拼经济、稳增长、谋长远的重头戏,但务必要注意因地制宜、精准发力,杜绝“政策洼地”竞赛,避免为抢风口“一哄而上”又“一哄而散”。
我国具有工业体系全、品种多、规模大的独特优势,拥有规模庞大、层次多样、统一开放的国内大市场,区域发展的差异性中蕴藏着巨大回旋空间。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强产业基础,既要顺应产业发展大势,从时间层面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谋划布局未来产业。也要从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的层面,引导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促进形成区域合理分工、联动发展的制造业发展格局,为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熊丽)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