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起势见效

2025-01-17 05:17 来源:经济日报

  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重大决策部署。5年来,央地协同、川渝携手,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起势见效,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作用进一步彰显。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持续推进,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一是经济总量持续攀升。2019年至2023年,双城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从6.3万亿元增长至8.2万亿元,继2021年突破7万亿元后,再上一个万亿元台阶,占全国比例由6.3%提高到6.5%。2024年前三季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2万亿元,同比增长5.6%,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8.7万亿元,经济总量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进一步缩小。二是人口集聚效应不断增强。2019年至2023年,双城经济圈常住人口由9600万人增长至9850万人,年均增长约63万人、快于过去10年,占全国常住人口比例由6.9%提高至7.0%。重庆、成都两个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完善。双城经济圈围绕做强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重要“一极”,融入“六轴、七廊、八通道”主骨架,不断加强综合交通枢纽和立体开放通道建设。一是世界级机场群加快打造。2021年6月,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正式通航,继北京、上海之后成为国内第3个“双机场”城市。重庆江北国际机场第四跑道建成投用、T3B航站楼加快建设。2023年,成渝机场群完成旅客吞吐量1.3亿人次、同比增长122%,完成货邮吞吐量118.5万吨、同比增长13.5%,其中成都天府机场、重庆江北机场旅客吞吐量均超过4400万人次,分别位居西部第1、第2位。二是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提速。加强港口分工协作,以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为核心,以泸州港、宜宾港等为骨干,其他港口共同发展的总体格局加快形成,川渝共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的首个航运枢纽——嘉陵江利泽航运枢纽正式通航,四川广元港到重庆港航行时间从平均15天左右缩短到7天左右。三是陆海互济、四向拓展运输大通道逐步完善。重庆、成都“双核”联系及对外联通通道建设有序推进,成渝中线、成达万、西渝等高铁加快建设,川藏铁路建设有序实施,西部陆海新通道功能持续增强,连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地区的高铁通道加速贯通,东西南北四向拓展大通道逐步完善。中欧班列(成渝)累计开行量超过3.6万列,居全国第一位,运行线路近50条,覆盖欧亚超100个城市。

  现代化产业体系逐步建立。双城经济圈强化产业协同,具有川渝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持续巩固。一是先进制造业基地持续推进。川渝两地深化制造业协作,共同壮大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先进材料等优势产业集群。2023年,双城经济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超过7.0%。川渝两地汽车产量达329万辆,占全国比例提升至10.9%。手机产量2.3亿台、占全国14.7%。成渝地区成为全球最大的OLED生产基地,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成为西部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集聚超过2000家规上企业。二是现代服务业高地加快形成。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扎实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持续提升。2023年,双城经济圈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4.5万亿元、同比增长6.8%,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占西部地区和全国比例提高至35.8%和6.6%。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助力双城经济圈金融资源配置能力和辐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2023年实现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贷款余额16万亿元、15万亿元,较2019年分别提高20%、10%以上。

  消费目的地建设亮点纷呈。双城经济圈着力优化消费空间、丰富消费场景、提质消费服务,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多元消费业态,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2023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6万亿元,同比增长8.9%、增速高于全国1.7个百分点,占全国比重达到7.97%。一是高品质消费空间加快营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稳步推进,重庆、成都分别入选2023福布斯中国城市消费活力榜第4名、第6名。春熙路商圈、交子金融商圈、观音桥商圈居2023全国商圈商业力排行榜前十位。二是消费供给质量和水平稳步提升。全球优质消费资源加快集聚,联动发展首店经济、品牌经济。2023年,重庆、成都共引进品牌首店700余个,累计集聚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分别超1800个、3000个。“渝悦消费”“蜀里安逸”等特色消费品牌加快培育。2023年,重庆发布21个富有巴蜀特色的消费新场景,四川打造40个“商文旅体康”融合消费新场景。

  面向“十五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将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激发全社会活力,更好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服务全国发展大局。

  (作者高国力 潘昭宇 欧心泉 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 来源:经济日报)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