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和出口国。纺织是传统优势产业,涵盖原辅料制造、纺织制造、服装生产等多个环节,我国纺织工业已形成全球规模最大、最完备的产业体系,生产制造能力与国际贸易规模长期居于世界首位。《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纺织行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纺织工业提质升级实施方案(2023—2025年)》等政策出台,为行业快速健康发展注入动力。随着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我国纺织行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育新机、开新局?本期特邀专家围绕相关问题进行研讨。
中国纺织深度嵌入国际供应链
从全球来看,纺织制造中心经历了怎样的变迁?目前纺织行业呈现怎样的竞争格局?
徐迎新(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从手工纺织诞生至今,纺织业已有数千年历史。机械化棉纺织业始于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此后世界纺织产业链布局经历了多次变迁。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机器化工厂逐渐取代家庭小作坊模式的纺织生产,英国成为世界纺织工业史上最早的制造中心。此后,全球纺织制造中心发生迁移,从英国到美国再到西欧国家及日本。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发达国家将纺织制造业转移布局至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不过,由于当地资源有限,承接和发展纺织工业的过程较为短暂,初期主要是承接出口导向型和劳动密集型服装加工业,虽然部分经济体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发展,但很快便进入产业转出阶段,中国内地成为承接纺织产业转移的新目的地。
时至今日,发达国家在高性能、功能性纤维材料,高端产业用纺织品以及高端纺织装备等领域仍占据优势地位,并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少量传统纺织及服装加工产业,如意大利、法国、德国等国的高档毛呢面料及服装,在时尚界享有盛名。
上世纪70年代,中国引进技术兴建四大合成纤维基地,初步建立起完整的纺织产业体系,为承接并发展纺织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后,以加工贸易为起点,积极利用外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并延伸、丰富产业链条。加入世贸组织后,广阔的国际市场充分释放了中国纺织行业竞争力。在开放竞争的淬炼中,中国纺织行业完成了从跟随模仿、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自主创新的跃迁,建立起全球最完备的自主化现代纺织产业体系,覆盖从化学纤维、纺纱、织造、染整到服装、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三大终端及纺织机械全制造链条。中国纺织行业生产制造能力与国际贸易规模长期居于世界首位,在国际纺织供应链制造端占据中心位置。
2010年前后,随着中国综合制造成本上升,很多国际采购商转而寻找价格更为低廉的供应国,东南亚、南亚服装产业随之步入发展快车道。2018年后,纺织行业面临复杂变化的国际贸易环境,“近岸外包”“友岸外包”成为国际采购供应链布局调整的重要动向,拉丁美洲、非洲国家及欧盟内部贸易在国际供应链上的作用有所提升。中国部分纺织企业主动参与国际产业布局,通过收购纺织原料基地、高端制造企业、技术研发机构以及优质品牌和市场渠道,在东南亚、非洲等地区建设生产加工基地,打造共建“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等方式,构建起高效的国际化供应链体系,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新优势不断增强。截至目前,中国纺织行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约120亿美元。
与越南等发展中国家承接纺织产业转移主要依托要素成本优势不同,中国纺织行业已形成以科技、时尚、绿色为标志的核心竞争力,在国际纺织供应链上的作用难以替代。具体来看,纺织全产业链自主技术装备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发达国家在高科技纤维材料、关键纺织装备等领域的技术垄断,纺织装备自主化率超75%;纺织服装时尚设计与品牌建设进入以自主原创为主的发展阶段,骨干企业出口均以ODM(原始设计制造商)为主体,创意设计与数字经济相结合,产品品质、渠道模式和消费体验不断优化;自主突破纺织清洁生产关键技术、生物基纤维技术以及废旧纤维制品回收再利用技术,循环再利用化纤产量超500万吨,成为推动全球纺织产业链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骨干力量。进出口方面,中国仍是家用、产业用纺织品及中高档纺织服装的主要国际采购来源地,2023年纺织品出口额全球占比为42.1%,较2010年提高11.7个百分点;化学纤维、产业用纺织品、纺织机械等高技术附加值产品方面,从净进口转变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温和复苏,但仍面临反弹动力不强、主要经济体表现分化、贸易与投资增长乏力等问题。纺织服装消费需求放缓,2023年世界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同比减少6.3%,需求低迷、订单不足成为全球纺织供应链面临的现实问题。
需求疲弱导致国际市场竞争更趋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加剧了纺织服装企业的竞争压力。部分发展中国家依托要素成本优势和发达国家给予的关税优惠优势,不断扩大终端产品供给规模,并大力完善产业链配套。中国完备的纺织产业体系具有较强韧性,推动综合效率持续释放,2021年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刷新历史峰值,且多年稳定在3000亿美元以上,正着力在科技、时尚、绿色等方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数智、创新、低碳优势,深度嵌入国际供应链,增强在供应链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与影响力。
纺织产业展现强大韧性和活力
纺织业作为我国传统支柱产业,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整体发展情况如何?
许福军(东华大学纺织学院副院长、教授):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化纤、苎麻等原材料生产国之一,充足且稳定的原材料供应有效降低了纺织企业的生产成本。与此同时,原材料生产、加工、运输等环节紧密衔接,完善的供应链为企业生产运营提供了有力保障,有利于增强其在市场竞争中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从消费端来看,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不断提升的消费水平,为纺织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特别是中高端纺织品和个性化定制产品的市场需求不断增长,为纺织产业持续发展增添了新动力。
我国纺织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汇聚澎湃力量。经过多年发展,纺织产业已建立完整的分工体系,形成了从原材料到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链。纺织产业链的结构可分为三个主要部分:上游主要涉及纺织原材料的生产和供应,包括棉、麻、丝、毛和化纤等。作为全球最大的棉花生产国,2023年我国棉花产量达562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化纤产业集中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这些地区生产的化纤主要包括涤纶、锦纶、氨纶等,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纺织品制造。中游产业是纺织产业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纺纱、织造和染整等环节。长三角、珠三角地区集聚了大量先进的纺织企业,现代化生产设备的应用和资源整合协同效应的发挥,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下游产业主要包括服装、家纺和产业用纺织品等终端产品的制造和销售。依托完整的产业链,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形成了多个纺织产业集群,通过垂直整合、横向协同,纺织产业整体竞争力大幅提升。
近年来,纺织行业集聚化发展趋势明显。2023年,59个千亿县中有54个位于城市群,纺织服装是其主导产业。在苏锡通、杭绍甬等城市群联动中,纺织特色集群在错位补位发展中形成集约、协同优势,有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柯桥、盛泽、常熟、虎门、海宁等地已发展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千亿元级纺织产业集群。从各地特色产业来看,化纤涤纶主要集中在盛泽、萧山、嘉兴等地,化纤锦纶主要分布在长乐、嘉兴,棉纺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区以及滨州、佛山等地,机织主要分布在盛泽、柯桥,针织主要分布在宁波、桐乡、中山、佛山,鞋服产业主要分布在晋江、莆田、温州,家纺家居主要分布在南通、萧山,纺纱和织造装备主要分布在郑州、常州等地。这些地区拥有大量的纺织企业、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经验丰富的产业工人,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明显。产业集群内企业集中、配套完善、信息流通便捷,构建起良好的产业生态圈,并对中西部地区形成辐射。
纺织行业紧扣社会发展需求,不断提升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质量、动力、效率发生根本性变革,日益呈现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我国纺织行业具有明显的制造优势,为单兵系统、核生化防护、航空航天装备、医疗器械等提供关键配套服务,在服务国家战略大局中的地位愈加凸显。近年来,纺织行业在先进功能纤维、高性能纤维、绿色生态纤维等领域取得长足进步,为高质量供给、市场应用拓展、绿色发展以及国际话语权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通过优化结构和转变动力,纺织行业技术改造升级加快,在稳定经济运行、创造更多就业空间、促进民生改善、平衡国际收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和出口国。从规模上看,我国纤维加工总量占全球的50%以上,化纤产量全球占比超70%,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多年保持在3000亿美元以上,对世界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增长贡献率超过50%。2023年我国纤维加工总量稳定在6000万吨以上,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利润总额1802亿元,同比增长7.2%。今年前三季度,纺织业、服装业、化纤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分别增长14.6%、16.3%和4.7%。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纺织行业出口面临国际市场需求不足、竞争加剧等风险挑战。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纺织工业展现出强大韧性和活力,实现了平稳健康发展。今年1月至11月,全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2730.6亿美元,同比增长2.0%,其中纺织品出口额1288.4亿美元,同比增长4.6%。外贸企业多元拓展国际市场,对东南亚、非洲、拉美、中亚等国出口贸易增长表现亮眼。
也要看到,当前国际格局正经历深刻调整,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不足,我国纺织产业发展也面临结构性转型、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形成更快速度、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创新体系,进而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未来重要着力点。
融合发展重塑全产业链优势
作为全国较早开展纺织行业两化融合实践的地区之一,山东是如何结合资源禀赋,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的?
王晓(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纺织行业是最早开展两化融合探索的行业之一。山东是纺织大省,是我国纺织工业的重要基地之一,纺织产业基础深厚,从一根纱线到一匹布料,再到一件成衣,产业链完整覆盖从化纤、纺纱、织造、印染至终端产品等所有环节,体系完善且竞争优势明显。
然而,近年来受产业转移、劳动力成本攀升、环保政策收紧等因素影响,山东纺织产业也面临高端产能亟需提升、低端产能相对过剩等问题,产业转型升级压力不断增大。以纺织服装服饰业为例,虽然企业数量众多,但大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生产装备落后、技术储备不足、创新能力较弱,产业链竞争力不强。面对这些困境,如何破局?
仅仅依靠传统应对策略,已无法满足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是制造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纺织行业来说,推动两化融合发展,数字化是关键钥匙之一。以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为方向,山东结合自身产业条件,多维度协同发力推动纺织产业全方位、全链条改造升级,全力构建完整、先进、安全的现代纺织产业体系。
一是强储备立标杆“点上”突破。智能工厂作为物资流、信息流、能源流等的枢纽节点,是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主阵地。智能纺织设备、AGV机器人等的应用,填补了传统纺织生产线的自动化断点,让工厂变得更“聪明”,降本增效效果显著。作为长江以北唯一超千亿元级纺织产业集群,滨州市从点上发力,建立数字化转型重点项目(企业)培育库,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来打造世界级品牌,2023年全市智能纺织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1844亿元。纺织企业怎么转?数字化转型成为“必修课”。比如,魏桥集团以智能矩阵推动企业升级,打造16个纺织智能化分厂,实现能耗降低40%以上、用水节约20%以上;华纺股份有限公司完成48条智能染色和印花生产线改造升级,将智能感知、机器视觉等新的信息技术融入生产过程,实现了印染全流程的工艺参数在线管控、化学品智能精准配送。
二是建平台重协同“链上”贯通。时尚产业的发展以及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小单快反等新模式的出现,对纺织行业的生产、周转效率提出更高要求。山东将工业互联网作为实现人、机、物全面互联,推动传统产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纽带,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应用,形成以平台、设计师、客户为核心的智能设计新生态,构建全新个性化定制服务平台。以威海迪尚集团为例,该企业依托云设计中心,汇聚了全球500多家品牌公司的设计资源并向设计师开放,实现了设计成果高效转化,同时通过面辅料平台链接全球4000多家供应商和50万条面辅料数据,形成了覆盖广泛、资源丰富的供应链体系。再比如瑞华集团,从大货代工向小单快反转变,使得日产能提升约35%、订单量增加30%、订单附加值提高150%。
三是兴电商育模式“网上”蝶变。直播浪潮涌动,为纺织行业注入新动力。青岛70%以上的纺织服装产业集中在即墨区,这里汇聚了3800多家纺织服装企业,年产服装约8亿件。如何让老产业“新”起来?该区充分发挥童装品牌优势,注册“即墨童装”地理标志,同时加快建设直播电商数字经济产业园,吸引众多直播电商机构入驻,全力拓展线上销售渠道,2023年实现网络零售额135亿元,其中服装鞋帽与纺织品销售额占比超50%。曹县以汉服“破圈”,拥有2500多家汉服企业和14000余家网店,借力电商和产业资源集聚优势,从布料染色、剪裁到成品制作,全部流程均可在5公里内高效完成。“集群+区域品牌+电商”的模式,不仅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还使得产品知名度大幅提升,“即墨童装”与“曹县汉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通过企业主导、政府推动、数字赋能的方式,山东纺织服装这一传统产业正稳步迈向现代化、智能化、高端化,全产业链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凸显。截至目前,规模以上纺织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超90%,培育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及优秀场景4家,开展国家级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双创”平台试点示范等各类数字化平台项目10项以上,展现强劲发展势头。
数字化转型之路并非一蹴而就的坦途,而是充满挑战、复杂多变且需持续深耕的过程。在向智能化、高端化转型的路上,山东纺织业不断提质增效,铸就新旧动能转换和向新、向强发展的产业力量,着力打造世界级现代纺织产业体系。(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