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问2024年最火热的概念是什么,“低空经济”必定榜上有名。今年年初以来,从地方政府、企业到资本,各方主体积极布局,抢滩新赛道。一年之内,全国有20多个省份发布了低空经济行动方案,新增注册企业7000多家,产业基金规模达千亿元。二级市场的热情也被点燃,A股至少有38家低空经济概念股涨幅超过30%,更有热门个股涨幅翻番。
天空和土地、海洋一样,都是重要资源,向天空要发展新空间是大势所趋。事实上前些年,这类在3000米以下空域内的飞行经济形态已经普遍存在,比如无人机播洒农药、直升机运输等。为什么偏偏在今年,低空经济迎来爆发式发展?
最明显的驱动因素是政策“加码”。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低空经济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全国两会,低空经济又被作为“新增长引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两次重要会议给出的明确定位,令市场嗅到了商机。
产业链足够长,产业综合带动能力足够强,也让低空经济具备成为“新增长引擎”的条件。一端牵着先进制造业,一端连着新型消费、智慧城市、文旅观光等新业态,低空经济是典型的资金、技术与高端人才密集型产业。从飞机制造、运营服务到完善设施,从“天上”到“地上”,都有庞大的市场需求等待被激发,同时也意味着万亿元级增长空间,一大批就业岗位可能被创造。
新增长往往孕育于新业态。当房地产等支柱产业走向存量阶段,新旧动能加速换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显得尤为迫切。这些年,无论是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还是低空经济,政策“加码”的一大初衷,都是从供需两端发力,撬动新的投资消费,向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要增长。
当然,政策端再积极,也是顺势而为。所顺的“势”,就是产业端的积累,特别是我国在新能源汽车和航空产业链上的积累。有数据显示,低空经济的重要领域空中汽车(eVTOL),其零部件有70%至80%与新能源汽车重合。新能源汽车业一路走来,研制出的高能量密度电池、高可靠电机、电控、自动驾驶技术,以及完备的充电基础设施等,都可以为低空经济所用。已经商用的国产大飞机C919,也为eVTOL研发提供了飞机工程设计、安全性等相关技术及人才储备。
尽管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通用航空器、通用机场数量较为有限,但是充足的后发优势,依旧给了我们弯道超车的空间,加快了各地竞逐“天空之城”的步伐。
低空经济方兴未艾、前景广阔,不过产业特性决定了这不是一个能够快速回笼资金、看到收益的行业。发展前期,航空器研发、材料、生产、认证等各环节都需要投入较高成本,哪怕进入商业化阶段,仍需数亿元甚至更多资金支持。最新三季报显示,低空经济概念上市公司中超过半数未能实现盈利增长,核心环节普遍亏损。这种行业一边势头火热、一边增收不易的处境,估计还会持续不短的时间。
与新能源汽车不同,在低空领域,空中汽车不是建好就能飞,还有多道关卡要闯。首先,拿到民航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TC)、生产许可证(PC)、适航证(AC),这是大规模商业化的前提。其次,“道路”也不是现成的,空域开放、航线设置都是渐进的过程,要从低空经济试验区开始逐渐扩围,确保安全。再次,航空起降点仍较为有限,地图、定位、导航、通信设施也不够完备。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在空中同样如此。
种种因素叠加,注定了低空经济“起飞”前将是一场长跑,参与的各方都得多些耐心。行业呼唤耐心企业,能够放眼长远,专注技术创新、产品迭代和场景拓展,让低空消费更快普及;鼓励耐心资本,相信行业的长期价值,不因短期利益盲目跟风炒作;需要耐心政府,既科学合理规划,又遵循市场规律,让行业在安全、有序中发展。
今年,很多人第一次直观感受到低空经济的魅力:从深圳到珠海,原本开车2小时的路程,空中跨海飞行只需要20分钟。也许几年之后,这种看似遥远的出行方式将变得稀松平常,打个“空中的士”上班、点个无人机配送的外卖,会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期待低空经济走入大众消费的那天,来得更快些。(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原 洋)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