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虾共作”闯出致富路

2024-12-18 06:27 来源:经济日报

  “稻田里养出的蓝龙虾肉质饱满、味道鲜美,主要销往一线城市,成为市场的香饽饽。”初冬清晨天刚微亮,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螺溪镇中房村村民胡映绪便来到稻田里收捕蓝龙虾。“我家12亩稻田流转给合作社进行稻虾田改造,并从合作社回租40亩稻虾田进行‘稻虾共作’,亩均年纯收益有2000多元,与单种水稻比划算多了。”

  2017年,常年在广州、上海等地做生意的方建军看上了螺溪镇集中连片、平坦规整的高标准农田,加上这里气温适宜,水系多、水质好,适合稻虾共作。于是,他来到螺溪镇流转2000多亩稻田进行改造,建立稻虾养殖示范基地。经过多年来的摸索,现已完成稻虾田改造1.5万亩,带动周边130多户村民发展稻虾产业,胡映绪便是其中之一。

  螺溪镇万亩稻虾养殖示范基地紧邻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被誉为“江南都江堰”的槎滩陂,槎滩陂的水是从井冈山上流下来的山泉水,水质优良。这些清水通过灌渠源源不断引入螺溪镇的万亩稻虾田,养出的小龙虾膘肥体壮、肉质鲜美。

  “水稻净化了小龙虾的生长环境,小龙虾的粪便又作为有机肥为水稻提供营养。我们采用物理防虫、测土配方等办法,实施生态种养,既出稻香虾,也出生态米,每斤稻米售价比普通稻米高出4元多。”螺溪镇万亩稻虾养殖示范基地负责人方建军给记者算了笔增值账:“以前我们‘稻虾共作’模式是‘一田双收’,今年开始引进澳大利亚淡水蓝龙虾后,上半年养殖小龙虾,每亩纯收益约2500元;下半年蓝龙虾与晚稻共养,蓝龙虾每亩纯收益约2000元,水稻每亩纯收益约500元,加起来每亩收益有5000多元,是单一种植水稻的5倍。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还填补了市场空白。”

  今年年初,螺溪镇引进浙江大学小龙虾科研团队,水产动物营养专业华颖博士带领团队在螺溪镇开展土壤、水质试验后,引进澳大利亚淡水蓝龙虾,养殖面积2000余亩,形成了以稻养虾、以虾促稻的良性循环形式。同时,在蓝龙虾和小龙虾的育种、繁殖、养殖等方面对农户进行指导,带领更多养殖户加入“稻虾共作”行列。

  “以前养虾全凭经验,产量和成活率较低,现在引进珍贵品种蓝龙虾,没科技可不行了。你瞧,田里种的是绿色稻米,蓝龙虾藏在稻田里,遍布田间的监控可24小时监测水质情况,一旦有异样,系统自动提醒,技术人员及时调整换水。”螺溪镇稻虾共作产业链党支部书记李勇民说。

  经过多年探索,泰和“稻虾共作”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从大到精。养殖方式也由单一的卖商品虾变为培育种虾、孵化虾苗、养殖商品虾等全产业链生产。在螺溪镇万亩稻虾基地的辐射带动下,泰和县中龙乡、沙村镇、禾市镇等地的350余户村民纷纷发展“稻虾共作”,全县“稻虾共作”面积达2.5万亩,年产虾量达1800吨、稻米达9500吨,总产值突破1.2亿元。(经济日报记者 刘 兴)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