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世界第一!近日,联合国旅游组织执行委员会第122次会议公布了2024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我国申报的湖南十八洞村、安徽小岗村等7个乡村入选。至此,我国的“最佳旅游乡村”总数达到15个,居世界第一。
这份荣誉,不仅是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成就的充分肯定,更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果的生动展现。以湖南十八洞村为例,2013年11月3日,“精准扶贫”的春风从这里吹遍神州大地。如今的十八洞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从当时的1668元增加到2023年的25456元,形成了种植养殖、乡村旅游、劳务输出、山泉水等“旅游+”产业体系,生动鲜活的“红色教材”、绝佳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苗族文化,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而来。
不仅是十八洞村,快速发展的乡村旅游为一个个山村注入活力,也让越来越多的农民鼓起腰包。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乡村旅游重点村镇9500余家,其中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1597个,乡村旅游也日益成为带动旅游市场复苏、县域经济发展、城乡消费扩大的重要动能。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乡村旅游接待人数为22.48亿,同比增加15.5%;接待总收入为1.32万亿元,同比增加9.8%。
乡村旅游的意义不止于此。如果说增收就业是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直观收益,那么促进生态涵养、倡导文明风尚、优化基层治理,就是不可忽视的潜在效益。浙江湖州余村从“卖石头”到“卖风景”再到“卖品牌”,走上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的绿色发展之路;甘肃兰州分豁岔村通过开展崇礼明信、移风易俗、家风建设等活动,让游客在欣赏风景的同时还能感受文化美、精神美。可以说,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过程中,乡村旅游也有独特的作用。
当然,“最佳”也是一种责任。“最佳旅游乡村”数量世界第一的背后,写满了对各地进一步探索实践的期待。今年旅游有个新趋势,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踏上“奔县”之路。相比在热门景点“人挤人”,不少人更渴望享受宁静舒适、文化底蕴深厚的休闲之旅。顺着这样的新需求,乡村旅游想吸引更多人,就要思考如何让游客在村里慢下来、住下来。比如,可以通过发展非遗纪念品制作等新业态,吸引更多人前来体验新消费,等等。
进一步说,经过多年的发展,乡村旅游已经从农家乐、采摘园等单一业态,转向多业态全产业链经营,涵盖创意设计、资源开发、餐饮住宿、文创商品、特色农产品销售、网络社交互动等方面。对于各地来说,怎样继续平衡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如何吸引更多有实力的企业积极参与乡村旅游开发,挖潜新的特色发展元素,让乡村旅游进一步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一个个发展中的课题,等着业内各方努力作答。
乡村旅游发展前景广阔。在文旅消费提质升级的大背景下,简单的“复制粘贴”已不能满足人们品质化、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在特色上下功夫、在品质上做文章,乡村旅游就能更好回应游客对“诗和远方”的追求,各地也将不断涌现更多的“世界级代表”。(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