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让“无废”清风吹向更多地方

2024-10-26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无废城市”正成为城市发展的风向标。“十四五”期间,全国1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和8个特殊地区扎实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计划建设3700余项工程项目,投资超过1万亿元。

  城市烟火气,一边是热辣滚烫的生产生活,另一边则是无时无刻不在产生的废物垃圾,这是城市化进程中难以避免的。全球不少城市都面临垃圾持续增长带来的治理困扰。既要发展,也要环境,两者之间如何平衡?“无废城市”提供了解决之道。“无废”并不是没有固体废物产生,而是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

  近年来,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为“无废城市”建设按下“加速键”。2018年,《“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审议通过。今年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加快“无废城市”建设,到2035年实现“无废城市”建设全覆盖。目前,各地不断健全“无废城市”建设的制度体系,已经完成了400余项制度的修订。

  从实践来看,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有助于智慧城市技术的应用推广,加快推进城市绿色低碳转型,不断提升城市的颜值,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比如,江苏扬州从“无废工厂”抓起,破解“工业固废”难题,让城市更美更绿;上海打通了产业链,猪粪变生物天然气、厨余垃圾变绿色生态肥、废弃塑料变服装面料……一批多元“无废”场景让人看到“无废城市”建设的巨大想象空间。

  好的经验做法要复制推广,让“无废”清风吹向更多地方。“无废城市”建设是一项美丽而艰巨的工作,涉及主体众多、实施过程复杂,仍面临一些挑战。应当看到,我国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尚未有效建立,固废资源化、无害化技术水平仍然较低,废弃物“变废为宝”之路还不顺畅;有的地方随意倾倒建筑垃圾,本该是沃土良田,却被建筑垃圾“霸占”;还有些人对利用废弃物再生原材料生产的产品存在一定偏见。

  说到底,与其他环境污染问题一样,固体废物问题的本质也是发展方式、生活方式问题。那么,建设“无废城市”就要从起点入手,强化顶层设计引领,做好规划布局,建立责任清单,从源头减量。例如,城市作为中心节点,每天都有大量的商品物资流入、垃圾废物流出,日夜不停。如果能够在物流源头做到合理地减量,比如减少商品的过度包装,则可以大幅减少需要处理的垃圾。同时,“无废城市”建设离不开企业的积极作为,要鼓励企业应用模块化、集成化的绿色设计技术,开发寿命长、易回收的绿色产品。

  除了源头减量外,循环利用也是减少固体废物的有效手段。固体废物是污染物,也是资源。每天产生的城市废物中,有很多是可回收利用的资源材料,比如建筑废物中的废旧金属等。预计到2030年,我国固体废物分类资源化利用产值规模将达7万亿元至8万亿元。发展循环经济,大有可为。为此,要进一步完善固体废物防治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鼓励企业积极探索废弃物循环利用新途径,推动建设产业链循环经济体系。

  如果把城市看作人的身体,那么工厂、社区、公园等就像是一个个细胞。只有城市治理精细到每一个“细胞”,整体的“无废城市”建设才会更有实效。愿每个人都能从自我做起,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让城市变得更美丽宜居。(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