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董月琳:西部地区产学研深度融合亟待提升

2024-03-11 14:06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11日讯(记者 杨秀峰)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是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发挥创新要素集聚效应,构建协同高效创新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全国人大代表、柳州工学院语言文化与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董月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西部地区来说,产学研深度融合与全国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和问题,亟需迎头赶上。

  全国人大代表、柳州工学院语言文化与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董月琳。(受访者供图)

  西部地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资源丰富、政策支持、发展潜力大、创新需求强烈、合作空间广阔和人才优势等方面。通过充分发挥这些优势,有望推动西部地区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董月琳代表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壮大创新主体,努力提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董月琳代表指出,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产学研的关键,因而要发展壮大西部的企业。建议政府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进一步健全竞争性经费和稳定支持经费相协调的科技投入机制,鼓励各类财政扶持资金支持企业研发投入,激发企业创新的主动性。同时,发挥社会资本作用,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作用。丰富金融支持模式,创新适应成果转化特点的金融产品,支持设立科技创新金融机构,对中小微企业提供优惠的金融扶持政策,大力扶持科技成果转化。

  二是提升大学—企业—政府协同创新效率。董月琳代表表示,首先要大力推进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和政府间的合作互动,建立协同创新共同体,提高协同创新融合水平,打通创新链条和加快推动建立大学(科研机构)—企业—政府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进一步推进东西部科技合作,鼓励和引入更多东部地区产学研合作优质项目,鼓励企业、高校、院所与东部各类创新主体深度对接,探索科技合作新模式。建立科技合作激励机制,加大科技合作支持和奖励力度,激励各类主体开放创新。充分发挥西部地区的区位优势,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共建国家科技合作,支持鼓励我国有条件的企业在海外建立离岸科技创新中心,不断扩展西部地区发展空间,提升创新能力,增强科技创新的成果产出和市场化应用。

  其次,树立合理目标导向和政策导向,聚焦成果产出,进一步激活科研人员创新潜能,拓展产学研合作模式,如采用大学—企业双导师制,联合培养专业硕士、联合申报和承担科研项目、联合共建研发平台等。

  此外,优化大学、科研机构人才评价机制,因地制宜地增加高质量创新创业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指标,在科研评价上要注重创新创业激励,提高科研工作者基于协同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思想意识,使科技人员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含金量高的成果,增加科技成果有效供给。

  三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董月琳代表说,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政府可采用企业出题,大学和科研机构答题、企业提前介入、揭榜挂帅、后补助、引入风险基金等方式。采用“技术股+现金股”组合形式鼓励科技人员转化成果的积极性,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与此同时,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市场风险投资机制。相关部门加快推进经理人职称制度建设,培养专业化的技术转移人才队伍。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苗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