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实践·甘肃篇】甘肃金昌:“镍都”转型创新业 “花都”种美促跨越

2017-09-09 22:17 来源:人民网-甘肃频道

  原标题:甘肃金昌:“镍都”转型创新业“花都”种美促跨越

  

  盛开的鲜花。(牟健 摄)

  金秋时节,走进河西走廊中部城市金昌,为一片清香扑鼻、浪漫多姿的紫色花海所吸引。薰衣草绽放一条条紫色花穗;马鞭草开出一个个紫色花球;千屈菜、鼠尾草盛放一串串紫花,浪漫花海映衬着慕名而来游客们的幸福笑容。

  金昌,甘肃河西走廊上,祁连山北麓的一座戈壁小城。原本不起眼的她,却因储量丰富的镍矿,被时代赋予了重任——“中国镍都”,承载着骄傲与辉煌,走过了三十余载的发展历程。如今,缘矿兴企、因企设市的金昌,和许多资源型工业城市一样,面临着发展的瓶颈,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又是一年风吹戈壁,不见昔日黄沙遮眼,却陶醉于阵阵花香,“镍都”金昌已换了容颜。“走创新路,打特色牌”——小城金昌,我国最大的镍钴生产基地和铂族金属提炼中心,坚持把绿色作为推进转型发展的主基调和实现永续发展的生命线,下决心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空间布局,将文化旅游业作为重要的接续产业,以香草花卉产业为突破口,打造高品位生态旅游新城。经过三年多探索与努力,如今,外界赋予她一个新的标签——“浪漫花都”。

  【被镍价“牵”行的风雨历程】

  1958年6月,地质勘探工作者在甘肃省永昌县宁远堡白家嘴子地区的地质普查中,发现了一块含铜孔雀石并向县政府报矿。后经检验,该矿石镍的含量达0.90%。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还不能生产镍,一些国家乘机对我国实行“镍”封锁,以此制约我国现代工业的发展。这块小小孔雀石的发现,改变了中国“贫镍国”的国际地位。使我国甩掉了“贫镍国”的帽子。随后,主要任务为开采和开发金川镍矿的“金川公司”成立。1981年2月,为了适应金川镍基地不断发展的需求,经国务院批准,设立金昌市。

  自此,这座小城的发展,便与镍紧紧的绑在了一起。镍价,也成为了这座小城发展的“生命线”。

  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科技助推下,金川公司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企业效益也逐年提升。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国际市场镍价的不断提升,金川公司进入效益最好的阶段。

  “那时候如果能在‘公司’上班,小伙子根本不愁娶不到媳妇,女孩子也愿意嫁给‘公司’的工人。”已退休的金川公司工人季学新回忆,“效益好的时候,大家都是抢着去金川公司上班,不仅是因为每年有数万元的高收入,更有一种在国有公司就业的荣誉感。”

  那些年,金昌市民都认定金川公司的发展水平就是金昌市的发展水平。金川公司效益好,财政贡献自然逐年增加,金昌市也会由此受益。

  然而,镍价,这座城市的“生命线”出现了历史转折,从2007年最高峰的每吨48万元,一路下跌到2015年最低时的每吨6万多元,虽然2016年上涨到7.9万元,但远未达到10万元的盈亏平衡线。

  “金昌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金昌市委书记吴明明告诉记者,“和其他许多资源型城市一样,金昌的矿藏越挖越少,加上全球经济复苏缓慢、行业处于周期性低谷,从2013年开始,金昌市主要经济指标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

  “牵”行金昌30余年的镍价,最终没能让这座城市发展的步伐走得更远。伴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这座典型的工矿型城市发展面临着资源枯竭、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短、环境污染环保欠账、缺少可持续产业等种种危机,已经到了“转型才能生存、转型才能发展”的紧要关口。

  

  【专题】喜迎十九大

  

  游客在花海中拍照留念。(牟健 摄)

  【“一条腿支撑”到“多条腿走路”的绿色转型】

  如果说一个人改变三十余年的生活习惯需要勇气,那么一座城要改变三十余年的发展之路则需要坚定的信念。挖矿与种花,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理念,让金昌成为甘肃乃至全国工矿城市转型的焦点。

  直面问题才能破解难题,创新理念才有全新局面。尽管面临的压力前所未有,但金昌转型谋发展的坚韧同样前所未有。

  金昌如何才能走出“矿竭城衰”的老路?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顺应经济发展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型的大势,突破传统思维定式和发展路径依赖,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变“一条腿支撑”为“多条腿走路”,使经济发展更富有活力和生机,更具有可持续性。

  “记忆里的家乡是个典型的工业城市,烟囱多,绿树少,一到戈壁风季,狂风卷着沙石吹过,人们都只能在家里躲避。”金昌的80后女孩王娜说,“现在,这一切都变了。”

  经过当地政府及专家论证,人们发现,金昌与薰衣草之都普罗旺斯,在纬度、气候等方面相似。为此,金昌市决心向“以花卉产业为引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转型方向迈进。

  经过对国家产业导向、机遇和现有资源禀赋的反复审视、考量和把握,金昌放眼长远、深入谋划,提出把绿色发展作为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发展质量、厚植发展优势的重要举措,把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推动绿色转型的“一把手”工程和首位就业富民产业,着力打造一座让“金昌百姓热爱、外地游客向往”的安静、干净、通畅、有情调、高品位的慢生活休闲浪漫城市,努力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变为生动实践。

  2014年,伴随着“一带一路”旅游势头的兴起,金昌立足国内香草花卉产品市场需求巨大、而供给严重不足的实际,依托与薰衣草之都普罗旺斯纬度、气候等方面相似等优势,积极引进薰衣草、马鞭草等多个香草花卉品种进行试种。从试种结果来看,当地气候、水土完全适合大部分香草花卉品种的种植,而且由于独特的光热条件,花卉的品质远远高于其他地区。

  “金昌旅游业发展起步晚、底子薄,既没有名山大川,也没有名胜古迹,与旅游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金昌市委书记吴明明坦言,“要想迅速崛起并独树一帜,就必须另辟蹊径,走差异化路子,才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越。”

  经过几年发展,金昌市龙首湖、金水湖、龙泉景观带、玫瑰谷、植物园、十里花海车窗景观带等一批“花样”景区陆续建成,紫色的薰衣草、金黄的向日葵、火红的玫瑰……各种花木竞相绽放,戈壁金昌宛如缤纷画卷,观花游客络绎不绝。

  在第三产业带动下,2016年金昌交出了一份漂亮的转型发展成绩单:2016年,金昌接待旅游人数336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7.8亿元。与2014年相比,两数据增幅均在50%左右。数据显示, 2016年金昌市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40%。原本旅游行业基础薄弱的金昌,渐渐成了“一带一路”上的旅游热门地。

  依托旅游业发展,因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经营举步维艰的金昌铁业集团抢抓时机,创新开发铸铁锅具、壶具等旅游工艺产品,使企业起死回生,结束了长达三年多的严重亏损局面。

  除了旅游业外,金昌还向香料、花蜜、色素等延伸产业布局,并把绿色作为最美底色,把整座城市作为一个景区,融入“先进、长远、超前、实用、留白”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以“紫色”和“金色”作为城市的主色调,在“街、路、景、树、花”等每一处都追求细节的精致,通过绿地花坛、创意雕塑、街景小品等载体渗透“紫金花城”文化元素;在城市绿化和生态建设中,根据季节和植物花期,合理搭配色系,形成紫金花城独特的城市品格;在主街道两侧建筑立面、城市公用设施及公交车、出租车外部色调设计上,体现紫金风韵和紫金花城特色;在主街道灯杆、护栏、树穴、公交站点设置花架,在沿街单位、商业门店的围墙、楼前、门口摆放花箱、花坛、花柱,突出植物造景的艺术效果,全方位营造“市民享、游客赏、慢生活、细阅读”的高品位人居环境,让季节性绽放的花儿持久飘香。

  截至目前,金昌市累计建成绿地总面积达1346公顷,绿化覆盖率达37.6%,人均占有公园绿地面积21.5平方米,“城景一体化”的格局逐步形成。

  如今,美景不仅成了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滋养着人们的心灵,也在调节改变着戈壁工业小城的局部气候。据当地气象部门统计,金昌市区历年1-7月平均降水量64.9mm,而2017年1-7月降水量上升至81.3mm,偏多25.3%;2016年同比2014年全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等年均值全部下降;2016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04天,优良率83%。

  “在花海景区工作的这三年里,我亲眼见证了这里的变化。原来堆放垃圾、一片荒凉的戈壁,如今成了花的海洋。随着近年来气候的变化,湿润的空气中蔓延的尽是花香,工业城市发展独有的污浊之气已经不见踪影。”金川区绿化园林管理场工作人员王晖说,“现在,金昌人最幸福的时刻,便是晚饭过后,和家人一起漫步在花海之中,陶醉于花香。”

  今年8月,约50对新人携手从金昌市一大片紫色花海中穿过,以集体婚礼的形式缔结良缘。小城金昌,用坚定的信念,转型发展,缔造了戈壁花海;这里的人民,一如既往,用爱滋养、陪伴着小城的过去和未来。

  

  【专题】喜迎十九大

  

  游客从美丽的花海中走过。(牟健 摄)

  【当“铁血”般的工业城市有了似水柔情】

  戈壁“镍都”变“花海”,无论是从思路和方向,还是从实践和落实,这样的城市转型,虽然迫于无奈,但确属创新典范。

  “大学毕业,有事业编制的正规单位是很多人理想的工作去向,我和很多人一样,也曾因为一份稳定的工作而欣慰。”金昌的80后女孩贾桢坦言,“而作为一个学油画出身的女孩,能够从事一份浪漫工作的梦想,似乎在工作之后,离我越来越远。”

  2016年,为了延伸花卉产业链,实现长足发展,金昌市开始实施“离岗创业”政策,鼓励有能力的年轻人创业。这一政策,让贾桢眼前一亮。

  “这几年金昌大力发展花卉种植,我一直都想开一个花店,想想每天的工作都是和美丽的鲜花作伴,心里特别美。”贾桢坦言,“为了鼓励我们创业,金昌市有了离岗创业的创新政策,解除了我们的后顾之忧,让我更有信心。”这个80后女孩,正与自己的家乡一道,走在创新发展的前行之路上。

  “在金昌,老一辈的开拓者是给共和国做了贡献的。在城市建设之初,他们在戈壁滩上搭帐篷住地窝,就着冰块啃着窝头,生存生活条件极为恶劣,这些为祖国和城市建设立过功的人,他们的后代不能继续在这种环境中工作生活下去。”金昌市委书记吴明明说,“我们坚决不做那些‘吃尽当代饭、害了后代人’‘先污染、后治理’的傻事,在转变发展思路、谋求转型发展的同时,更要让这里的人民感受到我们的决心,不能搞官热民冷的改革,要通过“双创”的形式,让百姓参与其中,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建设美丽宜居家园,共享转型发展实惠,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生态空间、绿色遗产。”

  2017年1月,贾桢的鲜花店正式开店营业,经营半年有余,小店生意红火。作为第一批“离岗创业”的年轻人,贾桢每天忙碌在自己喜欢的工作中,与其他年轻人一起,改变着小城的未来。

  如果说贾桢现在的工作是为了实现个人的梦想,那么许伟民的工作则是为了让更多人实现梦想。

  2013年,许伟民北大毕业后,作为引进人才来到金昌工作。“刚来这里,就业的岗位都是一些中规中矩的政府部门,虽然能做一些事,但总觉得有一些想法没有办法实现。”许伟民坦言,“直到金昌开始进行转型发展,我从事的工作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2016年,许伟民被调到金昌市文化旅游投资公司,担任“引进人才创新中心”负责人。“我们这个部门有264人,其中182人来自国内各个名校,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从事花产业的延伸发展及产品研究。”

  经过一年过的发展,许伟民所在的创新中心在金昌市“可交付、可转化、可量产”的花产业延伸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研发产品和商业文案,为许多创业者圆了梦。

  “作为市属的创新创业中心,我们的研发产品和成果不是直指商业效益,更多的是服务于当地企业和创业者。”许伟民介绍,“只要通过常规的审核,在支付最基本的研发成本后,我们就会免费移交研发成果和产品,帮助他们实现创业梦想。”

  正是有这样一些服务创新发展的团队,金昌市的转型发展才不会浅尝辄止、止步不前。“作为一个老牌的工业城市转型发展生态旅游,做好‘花样’文章之后,还要在两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坚持将花卉种植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让它产生就业和经济效益;二是,要不断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让花的艺术渗透到人们日常的生活中去,我们在戈壁打造花城的创新才真正有了意义。”金昌市委书记吴明明坦言。

  如今,来到金昌,原本一座坚硬如铁的工业城市,现在无论是从外部环境还是内在发展,都变的柔情似水。三年多时间,金昌人以敢为人先的胆略、绿色发展的理念、坚持不懈的努力,打造了一座令人惊叹的戈壁花城,还吸引了附近一些地区的效仿。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到系统的提升,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互融共促、“镍都”“花都”比翼齐飞的绿色转型发展之路,并将坚定地沿此前行。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袁立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