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了美丽的青海湖,跟着列车一路西行,便进入位于柴达木盆地的——格尔木市。这里的土壤由于地形、气候、地质等原因盐碱化程度严重。原本被戈壁荒滩包围的格尔木,如今被一颗颗小枸杞改变了面貌,生态农业为格尔木撑起了一片绿洲。
金秋十月,格尔木的枸杞田里一片繁忙景象。火红色的枸杞压弯了枝干,为了保证枸杞鲜果不受挤压,采摘工人们手眼并用,动作都十分小心。
今年二十出头的刘淑娟来自河南,以前从来没有干过农活的她,却在千里之外的格尔木挥洒汗水。她说正是这里丰产的枸杞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采摘工人 刘淑娟:青藏线对于我们劳务确实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交通便利了,我们内地的人过来务工也方便了很多。
采摘工人 段海建:青藏铁路对于我们那边来的很多农民工来说,也是一个致富线。方便,比坐大巴车方便。
如今的格尔木,93%的耕地面积都种植了枸杞,11万亩的枸杞田,每年所需的外来采摘工人数就超过1.5万名,当地农民更是通过枸杞增收致富。而把时间倒回到十多年前,格尔木市大面积推广枸杞种植时,当地不少农民并不理解。
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党支部书记 李国善:政府给我们老百姓种苗让老百姓来种植就行了,我们有些老百姓不理解不懂,白天我们种进去了,晚上头都给扒掉了、扔掉了,想的就是种小麦,种青稞。
用枸杞来替代当地农民种惯了的小麦和青稞,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格尔木市农牧和扶贫开发局副局长 田志明:格尔木当时的耕地面积是6万亩,需水量也比较大,当时一亩地的话,大概在1200方到1500方之间。通过种植枸杞以后,咱们的农业的用水量减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