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起坚实扶贫桥 铺就群众小康路

2020-07-09 13:24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盛夏时节,繁花似锦,记者驱车来到甘肃灵台县朝那镇采访,徜徉各乡村,柏油路、水泥路通村达户,阡陌纵横;产业基地、扶贫车间,脱贫群众干劲十足……一幅幅产业兴旺、百姓幸福的新农村画卷,见证着朝那干群勠力同心战贫困,结出累累硕果。

  就近务工,顾家挣钱两不误

  “今年由于疫情影响没出去打工,政府帮助我在绿源红牛繁育公司务工,不但挣了钱,还能照顾上家里,同时在这我也学了很多技术活。”在朝那镇绿源红牛繁育公司务工的贫困户潘小红乐呵呵地说。

  

  当地村民在朝那镇绿源红牛养殖场就近务工。景洁摄

  在朝那镇,像潘小红这样就近就便务工的贫困群众还有很多。在该镇悦己者服饰加工扶贫车间内,记者看到,三十几台摆放整齐的缝纫机正在“嗒嗒嗒”不停运转,女工们飞针走线,一片忙碌的景象,一件件服装通过她们娴熟的技术生产出来。

  “车间投产之初便吸纳了30多名工人,其中贫困劳动力就有10人,残疾劳动力7人。”该扶贫车间创办人郑双燕告诉记者,现在不仅她自己实现了创业梦,也带动了附近村民就近就地就业,车间目前通过“互联网+”网上订单对接,注册淘宝、京东店铺等营销模式,光上个月就接到兰州、西安、平凉等周边城市一些工厂、学校、矿区的订单5000多件,面对周围人的点赞,她把这一切都归功于党的好政策。

  

  朝那镇悦己者服饰加工扶贫车间内女工在缝制订单衣服。景洁摄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朝那镇坚持把劳动力就地就近输转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助力脱贫攻坚、加快全面小康的重要举措。据了解,今年累计输转劳动力3473人,其中贫困劳动力1469人。点对点组织输转49人,就近就便输转532人,其中就业实训基地、扶贫车间、企业经济组织吸纳人数232人,公益性岗位上岗人数192人。

  优化环境,村庄更美丽

  翻过土桥坡,穿过牌坊门,走进位于朝那镇区西郊的三里村,记者看到,环境一下子变靓了,公路两侧的建筑垃圾和柴草堆不见了,昔日破败的危旧房屋也消失了,路肩的荒草滩变成了绿化带,围栏里的花儿竞相绽放,宛如一幅静谧而又多姿的水彩画。

  “现在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而且到我们村观光旅游的人也多了起来。”说起村里的变化,三里村村民崔素文连连称赞。

  

  朝那镇三里村幽美的生态环境。景洁摄

  据悉,三里村作为世界针灸医学鼻祖皇甫谧的出生地,这里文化底蕴深厚,区位优势明显,也是乡村旅游的好去处。近年来,朝那镇积极抓住乡村振兴机遇,坚持科学规划皇甫湾景区布局,加快设施配套完善,突出增收产业发展,景区观感度不断提升。

  “今年以来,朝那镇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域无垃圾治理“百日攻坚”行动作为助力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通过广泛宣传引导,抓点示范带动,努力刷新农村“颜值”,消除视觉贫困。”朝那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庞彦聪介绍说,镇上从群众最关注的地方抓起,从最薄弱的环节入手,全面排查治理非正规垃圾堆放点,规范垃圾收集清运,扎实推进废旧宅基地拆除复垦、“厕所革命”、村庄绿化美化等工作,积极为农村环境治理长效化探索新路子。

  据统计,截至目前,该镇共拆除危废建筑105处,复垦面积46亩,建成固定垃圾收集仓125个,完成卫生改厕723户,行政村改厕12处,新建乡村旅游公厕1处,栽植行道树13公里,完成三荒造林绿化1570亩,栽植绿化苗木26.3万株,整理村庄绿化景观带12处,完成种花种草9000平方米。

  富民产业,带来好收益

  “今年光卖蜂蜜就收入了2万多元,最近我又新增加了10箱蜜蜂,并且每箱还享受了200元的政府专项资金补助。”朝那镇街子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史明孝笑着向记者算自己的收入账。虽然已经年过六旬,但史明孝干起活来依然很精神,现在除了要精心打理养殖的38箱土蜂,他还饲养了四头牛,日子过得很是红火。

  

  朝那镇街子村史明孝查看养殖的蜜蜂。景洁摄

  但是几年前,他家里还是另外一番光景,因为要在家照顾生病的妻子,加上儿子读书,家里经济入不敷出,生活很是艰难。

  但他不灰心,不泄气,在镇村干部的帮助下,他开始规模养殖土蜜蜂还有肉牛,为了提高养殖技术,农闲时间常到镇上的肉牛养殖场学习喂牛手艺,并且经常和养蜂大户探讨学习土蜂养殖知识。

  一分耕耘,一份收获。现在史明孝不仅脱贫摘帽,而且成了村里的养殖“手艺人”。他的土蜂蜜因为品质好,口感佳,除了在本地销售外,还通过网络平台远销西安、兰州等地。

  在谈起他的致富之道时,史明孝说:“一人富了不算富,乡亲们都富了那才叫富。我能致富,得感谢党的富民政策,现在有很多村民也想养蜂,既然大家相信我,我就应该帮助他们一起致富。”在他的带动下,街子村的另一家贫困户史林通也开始养殖蜜蜂,并且获得较好的收益。

  史明孝的事例,正是朝那镇发展五小产业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朝那镇抢抓政策机遇,大力发展牛果等主导产业,同时按照“项目到户、扶持到人、一村多样、一户一项目”的发展要求,积极支持有意愿的贫困户发展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小买卖、小作坊等“短平快”增收小产业。今年共投入扶持资金43.78万元,扶持280户建档立卡户发展“五小”产业,助推贫困户户均增收2130元以上,进一步夯实了脱贫攻坚后劲。

  基础设施建设,让群众更便利

  要想富,先修路。农村公路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纽带和基础,是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从脚下就能直接感受到的实惠。

  马寨村地处朝那镇北部,距镇区5公里,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特别是村道路,坡陡弯急,坑洼狭窄。“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当地群众出行难的真实写照,群众发展生产、生活出行十分不便,严重制约了全村经济发展和顺利脱贫摘帽。

  

  朝那镇开展村上道路项目建设。景洁摄

  为了彻底解决这一实际困难,帮助群众解决“行路难”问题,朝那镇积极争资立项,依托县上通畅工程项目,组织实施了道路通畅工程数十公里,对原有路面进行了拓宽整修,夯实了路基,硬化了路面,并统一整修了路肩水沟,栽植了行道树。

  现在,宽敞平整的硬化路修好了,群众出行得到了极大的方便,村里的产业也多了起来,群众脱贫致富有了更足的劲头。

  据统计,近年来,朝那镇先后投资4100万元,累计铺油改造道路3条10.4公里,实施通畅工程10条31.317公里,硬化道路29条30.5公里、砂化道路13条16.6公里。实施危房改造219户279.5706万元,全镇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住宅和基础设施等建设任务现已全部完成,搬迁群众全部入住,极大程度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真正实现了修好一条路带动一方产业、致富一方群众的目的。(经济日报记者李琛奇 通讯员 景洁)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吕天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