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站在“十三五”与“十四五”的交汇点上

2020-10-26 07:4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考量事物,时间会给出答案。一个又一个5年,浇筑成量度中国伟大征途的里程碑,记录着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新篇章。

  向着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的目标挺进,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冲刺,2016—2020年“十三五”规划的5年,是跋涉在民族复兴路上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关键一程”。对方向的坚定自信、对大势的准确把握、对问题的深刻洞察,变革中的辉煌、艰难中的成就、风雨中的磨练,让这“关键一程”走得实、走得稳,让国家面貌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

  这5年的“中国故事”,万众瞩目。从中找寻脉络、总结经验,正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坚实基础。

  理念更新——

  标注砥砺前行的方向,引领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治国如弈棋,取势又取实的判断至关重要。

  “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2018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新起点,大判断;把握机遇,应对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更宽广视野、更长远眼光筹划国家发展面临的问题,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引领,推动发展全局的重大变革。

  “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途不可以应无方”。透过历史的望远镜细心观察,在时间轴上,发展理念更新留下的轨迹,构成了一部不断成熟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唯有顺应时代潮流、解决现实问题,才能标注正确方向、掌握发展主动。这也是理解五大发展理念的关键所在。

  无论是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还是注重增强发展的整体性,抑或是注重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双赢;无论是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还是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中的每个方面,都对应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现实议程”,深化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认识,显示着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发展的清晰路径。

  “现实的成功是最好的理论,没有一种抽象的教条能够和它辩论。”5年来,中国经济增速始终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一项项重大工程和科技成果纷纷问世,发展协调性更好、持续性更强,为世界经济注入动力;百姓钱袋子越来越鼓,粮食连年丰收,就业大局稳定,脱贫攻坚胜利在望,民生保障更加有力。尤其今年,经济发展因新冠肺炎疫情受到短暂冲击,但依靠强大的制度优势,化危为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经济复苏步伐坚实……

  一系列沉甸甸的发展成果,再次使一切唱衰中国的论调不值一驳,为“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纲领的灵魂”给予了胜于雄辩的支撑。

  战略革新——

  丰富现代国家的治理路径,坚定“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十三五”这5年,中国给世界的强烈感受是,这个国家正处于又一个历史关口。如此多的改变在发生、如此多的力量在汇聚、如此多的难题在攻克,让“这5年”成为一个深刻的时间单元。西方媒体也觉察到,最好还是研究一下这背后的“密码”。的确,向着既定目标迈进的中国,变化的关键是理念的更新,更是战略的革新。

  “理念是实践的先导”,理念科学,发展才能蹄疾步稳;“战略是发展的规划”,战略得当,未来才能行稳致远。

  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在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确立的基座上,立足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有条不紊地展开——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人才发展为支撑,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

  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增强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

  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把大数据作为基础性战略资源,加快推动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和开发应用,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治理创新;

  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为引领,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实现比较充分和高质量就业……

  这些重大战略部署,丰富治国理政的路径,体现掌握大势的境界。贯穿其中的,是不变的“为人民”的价值取向,是永恒的“人民性”的价值底色。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5年来的战略革新,人民是出发点和落脚点,问题是发力点与突破点。什么问题?就是群众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就是群众最强烈的期盼、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这样的战略革新,让我们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让群众得到了实惠、感受到了变化,赢得了“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

  制度创新——

  改革动力澎湃,为更长远的发展清障筑基

  “制度设计”“制度建设”“制度安排”“制度完善”“制度保障”“制度衔接”……5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制度”是高频词,牵动着治国理政全局。

  梳理每年的大事记,也会发现,制度建设的内容占比很重。比如,取得脱贫攻坚巨大成就的背后,是资金调配、贫困识别、产业发展等一系列精准的体制机制;过去“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环保,这几年取得突破性进展,离不开制度化的环保督察与责任追究。

  制度创新,是把握“十三五”时期成就与变革的一个关键入口,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全面发力。让改革于法有据、发展有章可循,说到底,是为了以改革突破瓶颈、让发展走上新路。从制度出发,才能理解“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深刻用意,才能理解“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的逻辑关系。

  制度创新,也是执政党自身的一场“革命”。用制度尺子定规矩,用制度笼子防贪腐,“同一切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问题作坚决斗争”“自觉同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作斗争”,5年来,围绕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集合”,让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号召力显著增强,为领航中国铸造了更加坚强的领导力量。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

  打开历史视野,我们更清晰地看到这5年制度创新的历史意义。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制度创新,为治理找到抓手,为发展扫除障碍,为未来打好基础,增强了决策的稳定性、工作的连续性,让事业发展有保障、让人民对未来有了更稳定的预期。

  即将到来的“十四五”,是大有作为的新发展阶段,亿万人民要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夯实基础、累积动能。制度创新必然与这个时间单元紧密结合,成为制定规划必须坚持的宏大指向。

  10月26日至29日召开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下一段精彩的“中国故事”谋篇布局。

  育新机、开新局,新的中国史诗将上演在更加壮阔的时代舞台上。

  世界为之瞩目,我们满怀期待!(来源:经济日报 记者:本报编辑部)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