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眉山市彭山区果园村:产业兴旺环境美 日子好比葡萄甜

2020-07-20 00:00 来源:经济日报

  “在眉山,说到摘葡萄,十里八乡的‘吃货’们都知道要来果园村。我们一共种了7500亩葡萄,有40多个品种,口感好、无污染。”在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果园村村口,“种中国最好的葡萄 过城里人向往的生活”标语十分醒目,果园村党总支书记李永伟笑着说,“以前打出这样的标语,还有那么一点心虚,现在我讲几条理由,大家来评评我们有没有这样的底气”。

  首先,凭借葡萄产业,201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2.9万元,是10年前的6倍,是种植葡萄以前的15倍;其次,果园村葡萄栽培技术实现标准化,温度监控仪、粘虫板、杀虫灯、捕虫器等绿色手段广泛运用,被评为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综合实验站示范点;再次,彭山区第一个农村聚居小区建在果园村,村民讲亲情、说友情、诉邻里情,满意度和幸福指数节节高。“小小的葡萄串起了大产业,在产业发展中我们没有落下一户一人,日子过得比葡萄还甜!”李永伟说。

  曾经的果园村与其他村子一样,村民们种植的都是玉米、水稻、油菜等传统农作物,糊口尚可,奔小康难。2000年前后,果园村党支部开始动员村民发展葡萄产业,由村干部和党员率先示范,小面积种植,看到效益后,大家纷纷效仿种植。小面积、分散化种植难成气候,聚人心、善创新,这才是多年来果园村葡萄产业发展壮大的秘诀所在。

  红色旗帜引领绿色产业,是果园村聚人心的诀窍。李永伟常说,果园村的葡萄带着“红色基因”。2015年5月,果园村按照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公司、回乡创业等分门别类设置了7个党支部、10个党小组。村里的193名党员在不同的党支部中担任着包括了解民意、技术指导、产业规划等不同角色,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实现“党建引领强产业,干群齐心奔小康”的目标。

  “我们企业能发展到今天,就是沾了果园村敢于改革、勇于创新的光。”四川果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志明说,种出好葡萄自己经验一大把,可再好的经验也要落到土地上才能“生根发芽”。“以前想整合种葡萄的土地就要挨家挨户找农民谈,谈拢东家,黄了西家。幸亏果园村推行的土地流转四步机制,整合土地时省去了谈判环节,而且是成亩成片,适合规模化种植。”杨志明介绍,果怡农业公司在果园村及周边村共流转土地260余亩。

  杨志明的便利得益于彭山区近两年来探索创新的“三级土地预推—资质审查前置—平台公开交易—风险应急处理”土地流转四步机制。四步机制就是土地通过公司、乡镇、村社预先整合包装,在专门的交易平台进行竞价,由政府部门对业主进行资质审查,出了风险由政府出资成立的投资公司进行应急处理。目前,彭山区已累计实现集中流转土地面积17.12万亩,流转率达70%,其中贫困户流转土地1.5万亩。

  在果园村,有像杨志明这样的种植大户,也有像张雄一样的家庭农场主,靠着勤劳的双手、活泛的脑筋,他们发展了企业,也带动了村里贫困户脱贫增收。

  今年33岁的张雄是果园村好运来家庭农场的负责人,也是村家庭农场联合党支部书记,该联合党支部覆盖全村32个家庭农场、100余户散户。

  “十几年前,我的葡萄事业刚刚走上正轨时就和弟弟先后患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欠了40多万元。大家都鼓励我不要放弃,于是靠着村里的担保我拿到了‘创业贷’,继续种植葡萄,从最初的20亩发展到如今的67亩,一年能挣七八十万元。”张雄说自己是“过来人”,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在他的一对一帮扶下,果园村2组的刘霞一家种上了16亩葡萄,年收入达25万元,也从曾经的贫困户变成了现在的致富能手。

  当记者问张雄如何理解小康生活时,他说要用“6个子”形容:“种出了好果子,娶到了好妻子,生了个好儿子,买上了好车子,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这也是对果园村小康生活的生动诠释。(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 畅 张 倩 江 蓝)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王炬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