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供应链“去中国化”?全国政协委员蒋颖:外企对投资中国依然充满信心

2020-05-21 08:33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5月20日讯(记者 马常艳)疫情以来,“外资重新考虑供应链布局”的讨论甚嚣尘上。全国政协委员、德勤中国副主席蒋颖表示,事实上,根据中国美国商会、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等调查,只有不到一成的外资企业认为疫情加速了转移步伐,更多企业认为中国的比较优势已然发生变化,依然对投资中国充满信心。

  全国政协委员、德勤中国副主席蒋颖 (资料图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张鹏/摄)

  在蒋颖看来,中国新的比较优势对外资仍具吸引力。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在产业集中度、供应链效率、劳动力素质和市场潜力等方面,比较优势十分明显。

  她分析称,中国拥有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公布的全部工业种类,能够满足简单行业和复杂领域全品类的生产。数量庞大的供应商在多地区形成了同一产业的供应链集群,构成了高效的全国供应链网络。中国劳动力生产效率更高,根据Nation Master调查,单个中国工人的生产效率是ASEAN国家平均水平的4倍。中国依然是世界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过去6年间,中国城乡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在2019年超过了3万元,未来低线城市、农村市场、以及城市中产阶级扩大将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另外,随着“新基建”的推进,必将有更多创新技术和应用场景涌现,数字经济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线上消费市场的繁荣。

  中国的比较优势吸引了更多重视效率、市场和技术创新的高质量外资。在未来,蒋颖认为,中国还应创设更加高质量的营商环境,稳定和留住外资。要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特别应该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创设与国际接轨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在政策措施领域,应该保证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

  “根据中国美国商会在疫情期间进行的调查,所有应答企业均表示自己平等享受到了各类财税支持政策,缓解了经营压力,对中国政府的复工复产政策措施表示了积极肯定。”蒋颖认为,疫情过后,制订扩大内需政策时,应继续坚持“三公”原则,避免出现内外资企业商品和服务差别对待现象。信息发布、供应商条件划定以及评标开标等环节均应保证公开透明。

  随着疫情在全球的继续蔓延,供应链和资金紧张冲击着外企在国内的正常经营。蒋颖认为,政府应与受影响外企建立定期沟通机制,了解其具体痛点与需求,比如可外企母国合作,提供零部件包机服务,保证企业在国内生产不“断链”。

  蒋颖强调“未雨绸缪”,未来应积极提高航空货运能力和以空港为中心的货运枢纽地位,增强供应链韧性。在融资支持方面,尽管目前外资企业在境内上市没有法律障碍,但缺少操作细则,且附加条件繁多,应进一步完善和简化外资企业在境内上市、发债等操作细则,鼓励外企在境内融资。

  在"稳外资”的同时,蒋颖建议以公平开放的市场“引外资”。放宽市场准入将激励更多的外资企业投资中国。缩减外商投资负面清单,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并逐步取消部分行业外商投资股比限制,坚定外资投资信心。对于不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特别是金融、医疗、教育等与新经济密切关联的领域,尽快推进更高水平的开放。

  对于现阶段还不能全面放开的行业,蒋颖认为,应充分利用18个自贸区等先行先试平台,赋予其更大的改革创新自主权,发挥引外资示范作用。在部分行业,落实外资企业以入股、认购等方式参与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