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评职称难”需破除“双重壁垒”

2020-05-26 10:54 来源:东方网

  “国家、地方都出了政策,就是难执行。高技能人才职业贯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有待打通。”今年全国两会,一汽解放大连柴油机公司发动机装调工鹿新弟代表带来了一份关于打通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最后一公里”的建议。(5月25日《工人日报》)

  鹿新弟代表所说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具体是指工程技术领域高技能人才申报专业技术职称通道不畅。虽然现有政策支持高技能人才申报专业技术职称,但现实中,不少大国工匠都难以获评相应职称。这与相关政策不具强制性有关,相关政策推行存在“制度壁垒”;而虽然高技能人才已然成为“大国工匠”,但在企业眼中,仍然不过是一些“低人一等”的普通工人。让他们获得相应职称,就要提高相应待遇,在工人与干部身份限制难以突破的前提下,就会遇到不少阻挠,大国工匠评职称遇阻,还有“观念壁垒”作祟。如有一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在申报正高工程师职称时,其所在企业负责人就说:“公司技术人员都没有正高级,不建议你报。”

  要清除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梗阻,就需要加强相关政策的落实力度,增强相关文件强制性,要对企业形成约束力。比如对拒不落实相关政策的企业,要予以相应惩戒,要对企业进行相关考核与督导,确保相关政策能够落到实处。

  还要看到,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梗阻于“最后一公里”,还仅仅是技术人才晋升困境的冰山一角。从根本上来说,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受阻,关键在于职业教育“不受待见”。比如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容易受到职场歧视,工资待遇相对不高,社会地位不高,上升空间也狭窄。不仅是企业,社会上对工人、职业教育都普遍存在一种偏见,这也影响了高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

  轻视职业教育,对技术人才不够重视,都制约着“中国制造”的发展。存在多年且仍然存在的制造业用工荒、专业技术人才长期呈短缺状态……这些都是轻视职业教育、轻视技术人才结下的恶果。

  所以,要推动“中国制造”发展,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让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就需要能够重视职业教育,重视高技能人才,给技术人才应有的尊重与善待。对此,要能破除“双重壁垒”:不仅要打通影响高技能人才职业贯通发展的“制度壁垒”,还要打破社会上存在的轻视技能人才的“观念壁垒”。从而才能让技能人才能够享受到应有的待遇,让他们也能感受到职业尊荣感,让职业教育、专业技能能够更具吸引力,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有利于做大做强“中国制造”。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