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程红:我国儿童青少年健康形势不容乐观,“每天锻炼1小时”的学生不足30%,有些学生上了十多年的体育课,却没能熟练掌握一项运动技能。建议切实重视健康普及教育,将学生体育教育纳入教育现代化评估指标,逐步增加体育成绩在日常考试、升学测试中的占比。将儿童青少年体检纳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5月25日《央视新闻》)
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主要指标连续20多年下降,33%存在不同程度健康隐患,小眼镜、小胖墩、小糖人等情况突出。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学生不足30%。这些数据表明,一方面青少年体育体质有待提高,另一方面表明学校体育教育的质量不高。要想提高青少年体质,首先要打造优质“体育教育”。
当下,许多学校都会尽力开齐开足体育课,相比于以前体育课被挤占,现在的体育课基本上能够得到保证。对体育的重视,同样体现在中考,全国各地基本上都实现了体育中考,有的地方体育分占的比例很高,分数也不低,有的甚至高达一百分。健康从来都是1,没有健康的身体,其它一切都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说,提高体育考试分数并不为过。但如果停留于运用应试教育促使提高学生的体质,则方法略显单一,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体质弱的问题。
毫无疑问,增加体育成绩在考试和升学测试中的占比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能够促使学校重视体育,能够促进家长重视体育,也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可同时,我们不难发现体育应试教育的局限性,这会使得体育老师只将眼睛盯着考试的几个项目,这使得体育课变得枯燥无趣,失去了参加体育锻炼的乐趣,这是与体育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的,也是我们最不愿意见到的。可以说,造成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连续下降20多年原因来自方方面面,体育课应承担一定的责任。开体育课的目的是什么?本质上是学技能,强体魄,健全人格,我们期望通过体育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习得相关的运动知识技能,强健体魄,健全人格。这些目标是否正在得到实现?不难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