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向大会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2019年,法院审结一审刑事案件129.7万件,判处罪犯166万人;严重暴力犯罪案件连续十年呈下降态势。法院还依法审理劫持公交车撞人、校园门口砍杀无辜、杀害顺风车乘客等一批重大恶性案件,对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依法判处死刑,充分发挥刑罚震慑作用。(新京报5月26日)
与往年相比,今年最高法的工作报告可谓是亮点多多。比如报告用38个小标题,全面回顾2019年以来全国法院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目标,忠实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各项工作取得的新发展新成效;在典型案例的选取上,今年报告中选取的案例有40多个,远超以往;在数据上,报告主文就有110多处数据,充分反映了人民法院工作成效和广大干警辛勤汗水,更突出效果性和趋势性等。
但与这些述说工作成效本身相比,今年最高法工作报告的另外一个亮点——述说工作成效的“话风”改变,也是一个值得重点关注和肯定的方面。
综合起来,此次最高法工作报告的“话风”改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报告叙事更接地气,更有“土味”。最高法此次报告中,力图把重要司法政策、重要工作举措、典型案例背后的规则、精神讲清楚,让老百姓能听得懂、听进去、听出味,更加直观地感受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温度和力度。
为此,比如报告在提到审理“患者飞踹医生反被伤案”时说,改判医生为正当防卫,坚决跟“和稀泥”说不;在提到审理“私自上树摘杨梅坠亡案”时说,认定村委会未违反安全保障义务,让守法者不用为他人过错买单;在提到审理“冰面遛狗溺亡索赔案”时说,让自甘冒险者自负其责;在提到审理“小偷逃逸跳河溺亡案”时说,依法判定追赶群众无责,宣示法不强求正义者的过重注意义务。
而众所众知的是,司法不“和稀泥”、“不让守法者为不法者买单”、“法不强求正义者过分注重义务”,可谓是2019年法制舆论场中的热词或提法,是老百姓理想的、听得懂得、最愿意听的司法叙事话语和原则道理等,充分体现了人民立场和时代特征。这一工作报告里,一改过去相对专业、晦涩的词语与叙事方式,凸显的是文风清新、亲切,让人听起来就很有代入感、互动感,当然接地气有人气,“土味”连着人心增强信心。
二是该报告实现了“互联网+司法报告”方式,一改过去单一的文字报告模式,使得这一报告更加生动形象,入脑入心。据悉,最高人民法院首次选用增强现实技术与3D动画技术相结合,用不同场景下的三维模型立体化演绎展示了法院工作,与时俱进对工作报告进行了解读。
这一模式,最高法是第一次使用,对其他方面而言而言,在人大这样严肃的场合,如此使用高科技新技术做严肃年度报告的,恐怕也是前所未有的。而这样文字、画面等相结合的形象叙事方式,无疑是目前很多其它场景下的常见方式,是社会和群众更容易接受和受欢迎的方式。作为第一个如此“吃螃蟹者”的顶层司法年度报告,无疑提升了报告的互动性、参与感、趣味性,这不但带来人大代表、社会等对报告的更容易理解等,对其他方面而言,这也不失进步与示范意义。
此外此次最高法报告的附件中,还有“扫码看庭审”等40个二维码,图文并茂延伸解读报告,可谓是“动感”时尚。显然,这都是司法亲民、为民的一次较好凸显和科技助力。
百姓喜欢说啥话,最高法就怎么叙事;人民群众关心什么,最高法就重点反映什么;科技进步到哪里,最高法就“代入”到哪里……最高法此次工作报告“话风”的改变,不但方便人大代表和社会对报告的更好理解和直观掌握,更彰显的是一种社会与司法进步。期待类似改变“话风”的工作报告,更多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