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汽车票、火车票、飞机票要身份证,住酒店要身份证,地铁站抽查身份证……作为个人身份信息的重要凭证,身份证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一旦忘记携带身份证,往往面临各种不便。近日,全国人大代表葛菲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以公安机关权威身份数据为基础的统一“电子身份证”,让老百姓“一部手机在身,轻松走遍天下”。
葛菲的建议甫一提出,就受到交口称赞,概因它切中了人们的痛点。在一切都可“互联互通”的当下,人们坐飞机、搭高铁,身份证还要掏了一遍又一遍;去政务部门办事,三番五次填写信息,依然证明不了“我就是我”……随着部门壁垒打破、信息共享深入,“电子身份证”延伸了人们的想象空间:充分对接各类政务平台、服务场景,“消灭钱包”不再是梦,“全网通行”唾手可得。
“电子身份证”的另一个巨大好处是,能对焦信息保护的新要求。传统的信息认证方式是明文认证,身份证上记载了登记住址、身份证号等各类信息,在流通验证的过程中,很容易被截取、留存,造成“被证明”“被贷款”“被犯罪”等不利后果。而“电子身份证”则有多种形式,可以是条形码、二维码,也可以通过科技手段内嵌在手机、手表上,甚至可以应用在各种生物识别技术上……总之,信息以数字化形式传递,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泄露之忧。
从目前来看,“电子身份证”已经有一定现实可行性。比如在江苏南京,在官方渠道申领“微证件”后,可以办理住宿、寄递、盘查、车辆年审、牌照批改等服务;在广东,“粤省事”也可以快速申领电子证件,三星以上宾馆可以取代物理身份证。但仍要看到,这些零散的地方实践,还没有形成政策意义上的推进力。这是因为,“电子身份证”多依托某个地方政府部门,效力本就有限,再加上接口不同、标准不同,也只能局限于某些行业、特定领域。
葛菲建议的“全国范围内推行”,就是旨在打破网络身份认证碎片化的现状。其核心思路,是由公安部出面制定方案,统一对外提供身份认证服务,统一定义身份安全等级,统一规范电子身份使用范围,统一监控管理各业务平台用户身份使用。这相当于一种基础设施,所有的APP、政务终端都内嵌进去,有利于高效、安全地实现信息认证。当然,各地各部门也要用好互联网思维,做好“加法”,主动打通渠道,提供身份认证服务。
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切实提高政府的互联网服务能力,构建一个新型政务服务体系,才能真正把为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变成零距离。人大代表提出的“电子身份证”建议,足以解决许多人的生活痛点,更符合我们期待中的数字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