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稳”得住 谁就是最终的胜利者

2020-05-26 07:32 来源:广州日报

  两会关注

  在全球疫情蔓延、世界经济严重衰退的大背景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备受关注。政府工作报告传递了哪些信号?广州日报《理论周刊》特邀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谢鲁江教授进行深入解读。

  1

  经济基本盘稳住了,

  我们的脚跟就站稳了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对此您如何看?

  谢鲁江:首先要明确一点,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并不是说我们的工作就没有目标了。实际上,党中央、国务院有着很明确的任务目标和工作要求,比如说“六稳”“六保”以及城镇新增就业量、失业率及物价涨幅等的控制指标等,其本身就包含着具体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要求。应该说,这是对形势冷静科学正确的判断,也是实事求是、保持战略定力的体现。

  首先,这提醒我们,当前抗击疫情还是我们的主要任务之一,夺取抗击疫情的最后胜利仍然是重中之重。其次,整体来看,当前经济还处于一个恢复期,仍未回到疫情前的正常增长水平上,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恢复性增长。在这种情况下,提经济增速指标很难,也不太现实。更不能急于求成,不然可能适得其反。因为化解疫情的冲击、实现经济恢复需要有一个休养生息的过程,先要争取恢复到原来的水平,然后再谈进一步增长。再次,这是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大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这表明,我们更加明确地认识到当前“稳”是最核心的。疫情控制住了,疫情的冲击就会减弱;经济基本盘稳住了,我们的脚跟就站稳了。要在稳住经济基本盘的前提下,在全面战胜疫情的情况下,然后再去谈追求比较好的经济增长。

  在这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疫情危机面前,现在各个国家尤其是大国之间,比较的不是经济增长,而是看谁能稳得住。所以,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要“稳住”。特别是现在无论疫情状况还是世界经济状况都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稳住经济的基本盘,我认为就是胜利。

  2

  靠“六保”来

  克服困难、守住底线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六保”是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这如何理解?怎么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

  谢鲁江:我们首先要明确,这里面核心的逻辑还是“稳”,以“六保”促“六稳”,然后进一步稳中求进。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在今年这种特殊情况下,在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稳”是压倒一切的。谁能稳得住,谁就是真正的胜利者。因此,把经济社会稳住是最核心的要求,也是最关键的工作目标。

  具体来说,“六稳”是“稳”的具体体现,“六保”是实现“六稳”的抓手,也是重要保障。只有做到了“六保”才能实现“六稳”。可以说,“六保”抓住了当前整个经济工作“稳”的最基本也最急迫的一些诉求。受疫情影响,老百姓的就业、收入和企业的生产经营等都受到较大冲击,给经济社会留下了一系列“后遗症”,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如果这些“后遗症”不解决、这些困难不克服,特别是不从根上解决、不从基础解决,那“稳”就谈不上了,增长就更谈不上了。解决这些“后遗症”,就需要靠“六保”来克服困难、守住底线。

  3

  充分调动老百姓活力、

  企业主体活力、市场活力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可以看到,“六稳”中“稳就业”是第一个,“六保”中“保居民就业”也位于首位。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就业为何一再被强调?当前保障就业的着力点在哪?

  谢鲁江: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当务之急是稳就业。就业很关键,它是一个非常综合的指标。就业意味着老百姓有工作有收入,有收入就能有消费,生活就有保障;对企业而言,就业增加意味着企业有投资、有开工、有生产;从宏观上看,在就业增加的情况下,宏观经济形势相对来说也会宽松一点,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压力都会减小一些。实际上,通过保就业、稳就业、促就业,可以发挥综合带动作用,既有助于保民生,也有助于保企业,从而进一步为经济稳定和发展创造条件。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就业尤为重视,明确提出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强化的政策要求,并相应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性意见和具体措施要求。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稳定和扩大就业的决心和力度非常大。

  在当前疫情冲击造成就业困难的情况下,保障就业,就需要注意降低就业创业的门槛,更加积极地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给老百姓更大的自由度,充分调动老百姓的活力、企业主体的活力、市场的活力。同时,要重视在基层创造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还要把继续挖掘传统产业的就业活力与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比如,一些传统服务业等,往往需要的投资量相对较小,但安排就业的门槛低、就业量大。特殊时期,可以适当考虑为一些传统产业创造更宽松的环境。此外,各地各级政府需要积极采取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措施,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为企业减负,保住现有就业,拓展新的就业。

  (文/广州日报评论员)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秦静)